≈≈恒瑞医药600276≈≈维赛特财经www.vsatsh.cn(更新:24.10.21)
    ★2024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
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
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行业具有弱周期性、高投入
、高风险、高技术壁垒、严监管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
断深化,医药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
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医药研发、医疗保障等政策面临重大调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步
入常态化、制度化,同质化竞争严重,医药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行业政策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
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同时制
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新药作为新兴产业关键环节,首次
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2023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要
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2024年6月,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要深化药品领域改革
创新,促进新药加快合理应用,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完善多层次医疗保
障体系,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
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
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
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推动创新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的
决心,创新药发展生态有望得到全方位完善。 
       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也在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允许生物医药新
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有利于创新药企业获得与新药研发高风险相对应的回报
。北京、广州、上海先后印发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优化创新药审评
审批流程、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拓展创新医药支付渠道、加强创新医药服务支持
等方面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江苏、山东、海南、珠海等多地也出台有
力政策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药品研发方面,国家药监局针对抗体偶联药物、改良型新药及放射性药物
等领域发布一系列制度文件,鼓励和引导新药研发。《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
技术指导原则》针对ADC药物申报上市阶段的药学研究提出建议性技术要求,为研发
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公司基于模块化ADC创新平台(HRMAP),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已
有12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6款产品实现国际同步开发,该文
件的发布将更好地指导公司ADC产品的研发及申报。《化学药改良型新药临床药理学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旨在规范企业正确开展改良型新药研究,公司目前已有
4款改良型新药获批上市,还有多款改良型新药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指导原则的出台
将有助于公司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患者提供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改良型药
品。《放射性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放射性化学仿制药药学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规范了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究与评价,将有效促进放射性药品研发和科学
监管,公司目前已布局多个放射性诊疗一体化药物,未来将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提高
临床研发效率,加快产品上市进度。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医保局发布《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
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标志着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工作开始启动。本次目录调整工作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保持
品种总体稳定、准入条件和工作流程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持续规范评审、测算等具体
规则。续约和竞价沿用去年规则,有利于给予新药稳定的价格预期,调动企业申请进
入目录、为目录内品种追加适应症的积极性,维持和提升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针对
保障国谈药品供应配备问题,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协议中增加保障药品供应条款并纳入
考核管理,以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参保患者权益。目前公司累计纳入国家医
保目录的产品达103个,包括13款已上市创新药,公司将继续积极支持国家医保惠民
举措,不断提升患者使用优质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行业监管方面,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
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高位部署、系统谋划,指导各地各部门将纠风工
作不断推向纵深。工作要点强调,要针对医药行业生产、流通、销售、使用、报销等
环节的突出问题,加强全领域全流程管理,指导督促医药领域各参与主体合规经营;
聚焦“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人员,深化“风腐一体”治理;将针对制度措施的短板
弱项进行补齐强化,实现纠建并举、长效治理。医药领域纠风工作的持续推进,有助
于医药行业健康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合规管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有望
在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公司将一如既往严守合规底线,加强组织建设,
完善制度流程,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打造合规文化,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业务 
       公司的主要业务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始终牢记“科技为本
,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致力于新药研发和推广,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
求。 
       公司具有行业领先的制药全面集成平台,已前瞻性地广泛布局多个治疗领
域,并向纵深发展。公司在肿瘤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激酶抑制剂、抗体偶联
药物(ADC)、肿瘤免疫、激素受体调控、DNA修复及表观遗传、支持治疗等广泛研究
领域,针对多靶点,深耕组合序贯疗法,力求高应答、长疗效。与此同时,公司在自
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疼痛
管理、神经系统疾病、眼科、肾病等领域也进行了广泛布局,打造长期发展的多元化
战略支柱。 
       (三)主要产品及用途 
       (四)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坚定不移地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差异化研发策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历经二十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深耕,不断优化已有研发管理体系,公司通过涵盖早
研、CMC、临床前开发、转化医学、注册、临床团队的全新电子化研发项目管理平台
,覆盖药物靶点发现、分子筛选、临床产品开发、注册以及真实世界数据呈现的研发
全周期全场景智能化运筹管理,建立统一、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实行
项目全流程管理。 
       公司药物立项深耕未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对疾病发病机理与靶点作用机制
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国际前沿的、具有First-in-class/Best-in-class潜质的药物
靶点。同时,公司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各类情报收集分析工作,拓展新靶点
的发现渠道,并不断提高靶点选择标准。确立靶点后,公司会通过对化合物的测试和
筛选,发现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直至选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之后会对候选化
合物进行一系列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
以及CMC研究等。当候选药物经过充分的临床前综合评价,在动物或体外试验中证明
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公司将按照药监部门的要求完成IND的申请和提交。 
       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临床Ⅰ期、Ⅱ期和Ⅲ期。Ⅰ期临床主要进行药物安
全性试验,研究新药的耐受性并提出初步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Ⅱ期临床是药物
的药效和安全性探索研究,主要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是治疗作
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
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依据。临床试验工作主要由具备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承担,公司作为试验主办人,主要负责提供清晰的
治疗目的及需求、研究方案设计、营运管理、试验药物和资金保障等工作,并对临床
试验进行整体监督和把控,以确保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数据质量。同时,在生物样本
检测分析、基因检测、数据管理和随机化等环节,公司也委托少量CRO公司提供部分
必要的研发服务。临床试验结束后,公司根据试验情况决定是否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新药上市后,公司需要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持续监测,并通过大量的上市后
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物的临床优势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撑。 
       2.采购模式 
       公司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建立规范的采购流程、构建先进的管
理制度及体系,确保规范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同时,通
过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化采购体系,确保采购工作符合公司战略目标。 
       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中心,全面统一负责研发、生产、经营所需物资、服
务等对外采购及管理工作。采购中心下设招标采购部、执行采购部,各部协同合力,
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为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安全提供有力保
障。公司建立了寻源、谈判、执行、监督等多维度管理的采购模式和采购流程,并打
造了阳光采购平台,公开发布招标信息,广泛寻源,推进阳光采购,各部门依据研发
、生产、经营计划,通过采购管理系统提交采购需求,经相关领导审批通过后汇集至
采购中心,集团采购部根据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招标、询比价等核价、定价审批流程后
,分配至属地采购部实施采购。相应的采购环节都需经过规定的流程审批后方能实施
,避免出现盲目采购,同时有效控制成本。 
       为加强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部制定完善针对不同业务类型的供应商准
入制度、绩效管理制度、事中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采
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供应商的准入和采购行为。公司持续开发并引入新的
价格合理、质量优良、供应安全的优质供应商,定期开展现有供应商绩效评价工作,
淘汰存在供应安全、质量缺陷、环境评估不合格或有诚信问题的劣质供应商,确保物
资、服务或工程等质量满足研发、生产、经营需求。 
       3.生产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系统竞争力,公司不断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加强智能化
建设,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生产管理制度及流程。 
       供应链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研、销、产、采多方沟通协调机制,提升供应链
上下游协同效率,加强供应保障能力。建立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研发和市场预期
为导向,评估产线产能并合理规划。根据需求变化,结合产线能力、物料及产品库存
情况实时调整供应方案,提高响应速度,确保供应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公司持续推进制剂生产自动化技改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恒瑞
创新药物制剂智能工厂。报告期内,扩大实施LIMS、QMS、EBR等系统,提高生产效率
和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工业环网和SCADA系统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相关人、机、料、
法、环数据的采集,完善智能化追溯管理,实现车间设备联网、生产过程实时调度、
物料配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初步建立了生产智能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助力企
业降本增效。 
       质量管理部门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参与产品实现、放行与上市后管理。原辅
包等物料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入厂验收、检验和评价等制度,验收通过后,按照质量
标准对物料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进行评价和放行。生产过程中,建立中间体质量标
准和过程控制监测,通过监测和检测,确保产品生产过程符合GMP规范、产品符合相
关质量标准。成品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成品放行控制和成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度
,严格按照制度、标准进行产品的检测、审核、批准与放行。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
善的药物警戒制度及投诉、召回等管理制度,实现产品上市后的有效质量管理。 
       4.销售模式 
       公司秉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销售体系运
营效率,促进资源整合,顺应新形势、新变化,促进全面合规,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
展。 
       公司已经构建了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涵盖销售管理中心、省管中
心、销售事业部、中央医学事务部(肿瘤、非肿瘤)及中央市场部(肿瘤、非肿瘤)
等专业、规范、有序、完善的营销管理团队,并持续完善合规体系。销售管理中心负
责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服务销售,促进销售提质增效和健康合规发展。省管中心和各
销售事业部主要负责销售策略的执行等工作,以达成市场覆盖目标。中央医学事务部
(肿瘤、非肿瘤)和中央市场部(肿瘤、非肿瘤)主要负责创新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
及医生、患者教育,保障患者长期获益。 
       运营机制方面,为有效提升运营效率,统筹资源配置,公司建立了横向协
调运营机制。协调人负责统筹各地各产品线、部门及具体医院的管理,合力推进核心
项目的落地执行,推进公司在各省的品牌建设及市场准入工作的高效展开。通过加强
属地管理,保障各项工作扎实落地、有序进行,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高工作效能
,实现效益最大化。 
       销售渠道的选择方面,公司高度重视商业合作伙伴的资质、业内口碑及与
目标医院和终端客户的匹配度,选取各区域优质龙头配送企业,并根据商业公司资信
情况动态调整合作名单。为确保渠道管理规范、供应通畅、资金往来安全可控,公司
不断加强对发货、库存等环节的管理,通过各种举措,加快推进自主研发新药的市场
覆盖范围,以期推动国内优质创新药物惠及更多中国患者。同时,公司积极打造专业
零售团队,全面加速全产品线在院外的布局,依托于慢病、大健康等领域的成熟优质
产品,与头部连锁药店合作共建零售产业新生态,推进患者诊疗与用药的闭环,持续
提升产品的可及性。此外,公司还在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并重点关注新兴市场,与当地
有实力的医药公司合作,提供高质量且有价格竞争力的药品。 
       (五)市场地位 
       恒瑞医药是一家专注研发、生产及推广高品质药物的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
业,聚焦抗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进行新药研发,是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制药龙头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国内
医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企业,在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公布的全
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中,已连续6年上榜;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全球TOP2
5管线规模制药公司榜单,公司第3次进入该榜单,排名跃升至第8位,再创中国药企
排名新高;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
,公司已11次登顶榜首。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战略驱动之下,公司创新
研发结出硕果,屡次让中国医药原研之光闪耀在国际舞台,高质量发展不断赢得关注
和认可。 
       创新药研发已基本形成了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构
筑起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马来酸吡咯替尼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抗HER2靶向药,也是国内首个凭借Ⅱ
期临床研究获有条件批准上市的治疗实体肿瘤的创新药。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效镇静催眠药。 
       2021年12月 
       海曲泊帕乙醇胺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非肽类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
剂(TPO-RA),作为新一代TPO-RA药物,海曲泊帕乙醇胺在先导化合物的基础上改构
升级,是中国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迭代药物。 
       羟乙磺酸达尔西利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高选择性CDK4/6抑制剂,有
力推动CDK4/6抑制剂的应用可及性,为中国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脯氨酸恒格列净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SGLT2抑制剂,目前还在进行与二甲
双胍、DPP-IV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开发,致力于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阿得贝利单抗是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是中国首个获批小细胞肺癌适
应症的自主研发PD-L1抑制剂。 
       富马酸泰吉利定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1类阿片类镇痛创新药,用于治疗腹
部手术后中重度疼痛。 
       林普利塞是公司引进的1类新药,由璎黎药业研发,是一种磷脂酰肌醇3-激
酶-δ小分子抑制剂,是我国首个高选择性PI3Kδ抑制剂,为复发或难治滤泡性淋巴
瘤(R/RF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国家医保谈判与带量
采购工作稳定推进,药品价格持续承压,创新药市场准入不畅,内卷式竞争依然激烈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快速迭代,医药需求不断释放,国家政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
展,医药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公司坚持内生式增长,创新产品持续获批上市
,稳健发展趋势向好。 
       公司经营业绩及影响因素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01亿元,同比增长21.78%;归属于
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2亿元,同比增长4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
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4.90亿元,同比增长55.58%。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维持较
高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38.60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30.38亿
元。 
       第一,创新成果临床价值凸显,逐步惠及更多患者,驱动收入增长。2024
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66.1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虽然面临竞争
加剧、产品降价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仍然实现了同比33%的增长。其中,瑞维鲁胺
、达尔西利、恒格列净等产品进入医保后可及性大大提高,凭借更贴合中国人群的优
异临床价值,伴随进院数量的增加,收入快速增长;阿得贝利单抗虽尚未纳入国家医
保目录,但其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期,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多地普惠性
惠民保已将其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收入贡献进一步扩大;海曲泊帕凭借“快速升板,
安全高效”的品牌定位及口服给药优势,获得多项临床指南推荐,不断提升产品影响
力,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卡瑞利珠单抗、吡咯替尼及阿帕替尼等上市较早的创新
药,随着新适应症的不断获批及上市后研究积累的详实循证医学证据,在报告期亦有
一定的销售增量贡献。 
       第二,创新药出海取得成效,成为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报告期内,公司
已将收到的Merck Healthcare1.6亿欧元对外许可首付款确认为收入,进一步推动经
营业绩指标增长。 
       但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公司仿制药收入仍略有下滑。仿制药集采对销售仍
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2024年3月开始执行的第九批国家集采涉及产品注射用醋酸
卡泊芬净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2.79亿元;地方集采涉及的产品中,碘佛醇注射液
、吸入用七氟烷及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2.76亿元。 
       公司具体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努力
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加快创新研发,提升服务品质,坚持“科技为本
,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全面落实高质量
合规要求,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 
       (一)坚持学术市场引领,加速销售模式转型 
       1.优化组织结构,促进运营提效。其一,完善医学及市场体系,医学职能
按领域拆分,市场职能下沉销售事业部;继续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
减少一线销售人员。其二,整合设立新的综合事业部,组建自免、代谢专线销售团队
,不断完善内部产品线设置,促进效率提升。其三,全面推进省级分公司管理中心职
能优化,整合公司研发、医学、准入项目及销售资源,加强属地管理,形成资源合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公司战略落地并高效执行。其四,提高各级干部的管理和
经营能力,落实合规主体责任,不断巩固合规意识,确保全面高质量合规,推动公司
业务可持续发展。 
       2.持续强化商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创新药销售渠道覆盖。截至报告期末,
公司商业化网络覆盖超过2500家三级医院及20000家一、二级医院。为持续提升产品
可及性,服务更多患者,公司从战略层面深入布局零售市场,升级现有业务模式,初
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处方药零售推广团队,已覆盖超过25万家零售药店,同时成立DT
P专职团队整合及拓展DTP药房等渠道,专业赋能肿瘤等新特创新药的院外管理,不断
满足患者多元化医疗需求,提升患者服务整体价值。此外,公司设立基层广阔市场架
构,加强县域专队建设,明确县域发展三年规划,积极拓展广阔市场布局,以服务更
广泛患者群体。 
       3.夯实医学、市场双引擎驱动机制,打造公司创新药品牌。公司层面由中
央医学及市场部引领医学市场策略,加强中央医学、市场团队与区域销售团队的协调
配合,开展学术品牌项目活动、收集与传播关键临床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建立
与领域专家的合规化交流渠道、组织患者公益教育活动,将产品设计中的差异化竞争
力转化为差异化品牌优势,助力公司全面、高效、快速推广创新产品。为更好地服务
患者,提供更详实的长期生存循证医学证据,公司通过积极推动临床科研项目,积累
丰富的临床数据,推动“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证据”。例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
阿帕替尼(“双艾”组合)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取得长期随访数据,中位
总生存期(OS)达到23.8个月,患者生存获益再创新高,在所有获批肝细胞癌一线治
疗适应症的方案中,“双艾”组合方案是迄今为止获得最长中位OS研究数据的治疗方
案。 
       4.积极探索创新治疗方案,向世界展现“中国药”的临床价值。 
       其中,艾司氯胺酮用于产后抑郁预防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英国医学杂志
》,影响因子达93.6分,结果显示,对于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在分娩后即刻静脉
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可以使产后42天抑郁发生风险减少约3/4,这是
首次在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群体中尝试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产后抑郁,且获
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有望改变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模式,通过预防性治疗减少患者
产后抑郁发生率。 
       (二)加速推进技术平台建设,优质创新成果持续获批 
       1.加快推进早期研发与转化医学建设。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从
疾病生物学出发,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和关注的重点疾病领域,持续进行新靶点收集和
评估工作,及时对基础研究、国际会议披露的最新进展及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展开深度
调研,并借助内部丰富的实验平台对有潜力的新靶点、新组合、新平台展开预研验证
,以确定其开发潜力,根据内部管线发现探索多个适应症;完善生物信息平台,整合
并构建内部多组学数据库,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
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报告期内公司有多个预研项目表现亮眼,并已转为正式立
项项目。 
       2.持续建设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平台,加强源头创新,打造优质创新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已建立成熟的化药(含多肽、PROTAC)、单/双抗体药、ADC
药物、小核酸、核药、多特异性抗体、双抗ADC平台等技术平台,初步建成PDC、AOC
、DAC、mRNA等新分子模式平台,并不断开拓结构生物学、AI药物研发等平台。在新
技术平台的支持和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不断产出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产品。报告期
内,公司有13个自主研发的创新分子进入临床阶段,药物类型包括小分子化药、抗体
、ADC,涉及肿瘤、自免、呼吸、代谢、心血管和影像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公司研
发体系继续深耕肿瘤领域的同时不断扩大慢病产品管线多元化覆盖,并积极对现有产
品进行优化升级与迭代创新,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公司ADC平台已有1
2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SHR-A1811(HER2ADC)、SHR-A1921
(TROP2ADC)、SHR-A1904(CLAUDIN18.2ADC)三款产品进入Ⅲ期临床,其中SHR-A18
11目前已有6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3.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推进研发提质增效。公司整合内部资源,完善创新
研发管理机制,根据创新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成立四个研发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
创新药研发决策流程,明确各自权责,对包括进度变更、风险合规、绩效、跨部门协
作、公司战略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尤其是针对临床端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商业
端市场价值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研发产品线价值,更有效
地将研发策略融入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之中。报告期内,为协同做好新产品上市规划
和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强化研发与销售跨体系的沟通与协作,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在研发体系与商业化团队既有沟通合作的基础上,成立研发体系与商业化团队沟通协
作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和推动研发体系和商业化团队沟通协作工作的开展,对重大
事项集中智慧、集体决策。 
       4.快速推进创新药临床试验,3项创新成果获批上市,多项研发管线取得进
展。报告期内,公司1类创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获批上市;氟唑帕利的第3个适应症(
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含铂化疗后维持治疗)与脯氨酸恒格列净的第2个适应症(与盐
酸二甲双胍和磷酸瑞格列汀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获批上市。 
       5.项目注册申报工作有序推进。 
       6.专利申请和维持工作顺利开展。报告期内,提交国内新申请专利109件、
国际PCT新申请29件,获得国内授权40件、国外授权38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
申请发明专利2527件,PCT专利691件,拥有国内有效授权发明专利585件,欧美日等
国外授权专利705件。专利覆盖新药化合物、蛋白分子结构、制备工艺、用途、制剂
配方等,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充分、长生命周期的专利保护。 
       (三)内生发展与对外合作并重,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1.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在内生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国际合作
。公司在全球研发团队整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并充分利用中
国、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临床研发团队在审批条件以及疾病流行特点等方面各自的优
势,在技术、人才、其他资源等多方面强化互补、深度融合。公司以重点项目为突破
口,不断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在充分调研、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并实时调整在
研产品的中长期全球临床研发规划。同时,公司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探索与跨国制药
企业、创新型初创公司、创新投资基金、区域性领先药企等多种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
,寻求与全球领先医药企业的合作机会,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借助国际领先的
合作伙伴覆盖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报告期
内,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HRS9531、HRS-4729在除大
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
司。根据协议条款,美国Hercules公司需向公司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总计1.1
亿美元,临床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2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57.
25亿美元,及达到实际年净销售额低个位数至低两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作为对外许
可交易对价一部分,公司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 
       2.稳步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在国际地缘政治、审评审批政策等不确
定性因素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公司会根据不同产品、不同适应症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慎
评估,稳步推进后续研发及申报工作。公司多个项目在美国、欧洲、亚太等国家和地
区获得临床试验资格,报告期内,三个ADC产品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FTD
),分别为:SHR-A1912(CD79b ADC)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HR-A1921(TROP-2ADC)用于治疗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输
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以及SHR-A2102(Nectin-4ADC)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有望
加速上述药品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的进度。公司未来将通过自研、合作、许可引进等
多种模式,拓展海外研发边界,丰富创新产品管线。 
       3.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通过学术交流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公司已连续1
4年携重磅研究成果参加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2024ASCO年会上,公司
共有14款肿瘤领域创新药的79项研究入选,包括4项口头报告、31项壁报展示和44项
线上发表。研究成果涵盖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肺癌、妇科肿瘤、泌尿肿瘤、黑色
素瘤、头颈肿瘤、肉瘤、鼻咽癌和血液肿瘤等十余个肿瘤治疗领域。此外,公司多项
肿瘤产品研究被2024欧洲肺癌大会(ELCC)、美国妇科肿瘤学会年会(SGO)、欧洲
乳腺癌大会(EBCC)、世界肺癌大会(WCLC)等国际肿瘤学术会议录用为口头报告/
会议壁报。与此同时,公司慢病产品研究也纷纷亮相国际学术舞台:SHR-1209(PCSK
9)、SHR0302(JAK1)、SHR4640(URAT1)、SHR-1918(ANGPTL3)、SHR-1905(TSL
P)等产品被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美国皮肤科学会年会(AAD)、欧洲
呼吸学会年会(ERS)等国际会议录用为口头报告。大量自主研发产品的相关研究成
功入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展现了公司强大的自主药物研发实力,也让国际医学界
看到了更多中国力量。 
       (四)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安全、清洁生产水平 
       公司始终本着“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以质量为依托,树立品牌
形象,满足市场需求,打造环保企业,为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公司持续完善从研发
、生产到产品上市全流程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
质管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公司上市产品的所有生产线均通过GMP检查,建立
了拥有一流生产设备、国际标准化的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了国内药品
监管部门以及欧盟等国际官方药品监管部门对各分子公司进行的各类官方检查共计31
次,针对FDA在连云港黄河路38号厂区现场检查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公司已组织内外
专家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评估和指导,全力整改,确保及时整改到位。 
       2.不断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营造全员质量管理的良好文化氛围。公司
把GMP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质量管理(QC)小组以及项目精益管理
等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各级药监药检机构、行业协会举办的多场GMP相
关等培训,持续提升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已开展完成多个精益管理
项目,助力提升工作效率,公司质量管理(QC)小组被评为江苏省医药行业质量管理
(QC)发表交流优秀小组。 
       3.不断优化完善EHS管理体系及文化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有效沟通
机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模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环境
保护、职业健康等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严谨科学的制度体系,为EHS管理提供坚实保
障。同时,加大安全文化建设力度,将绿色制造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定期开展教育宣
传活动,提高员工安全节能意识。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环境、能源管理体系监督
审核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再认证。 
       4.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报告期内,公司全力开展节能技改工作,对生产
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大大减少能源消耗。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充分
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此外,积极推进能源管控系统,持续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1、卡瑞利珠单抗 
       影响因子的临床研究。 
       2024年3月,在2024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
培美曲塞对比化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CameL研
究)的长期随访数据更新亮相: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晚
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OS)率达31.2%(化疗组19.3%),助力更多患者实
现长生存;4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均为16.1%,显著控制患者的疾病进展,降
低疾病进展风险达45%。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中近1/3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突破
5年,是公司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代表性企业为延长癌症患者生命作出的又一积极贡献
。同时,公司在ELCC大会上还公布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对比安慰剂联合
化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随机、开放、多中心
、III期临床试验(CameL-sq研究)的4年长期随访结果,最新生存数据显示:卡瑞利
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4年总生存(OS)率为3
3.9%,较化疗组(14.3%)提升了近20%。这也意味着,CameL-sq研究中卡瑞利珠单抗
联合化疗组中有超过1/3的晚期肺鳞癌患者生存期突破4年,为更多患者带来长生存的
希望。 
       2024年4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Ⅰ期研
究(SPACE研究)成果全文发表于《自然》子刊、国际知名医学期刊《Signal Transd
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的34例
患者中,确认的ORR为76.5%(95%Cl:58.8-89.3),疾病控制率达到91.2%(76.3-98
.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延长7.6个月(5.4-NE)。PD-L1CPS<1的患者确认的ORR
为70.6%(95%CI:44.0-89.7),PD-L1CPS≥1的患者确认的ORR为91.7%(61.5-99.8
)。此外,PD-L1CPS≥5的患者确认的ORR达到100%(95%CI:59.0-100.0)。亚组分
析显示,与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肿瘤突变符合(TMB)-低、ECOG-1或PD-L1CP
S<1的患者相比,胃癌、TMB-高、ECOG PS0或PD-L1CPS≥1的患者确认的ORR更高。
该研究是首个评估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
实现了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新突破,有望为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带来新思路。 
       2024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卡瑞利珠单抗辅助治疗
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III期临床研究(DIPPER研究)入选了最新突破摘要(Late-br
eaking Abstract),并获得了ASCO最佳研究(Best of ASCO)的殊荣。结果显示,
卡瑞利珠单抗将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了44%,3年无事件生存率从77.3%提
高到了86.9%;转移风险降低了46%,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从84.5%提高到92.4%;复发风
险降低了47%,复发生存率从87%提高到92.8%。研究首次证明了辅助免疫治疗在局部
晚期鼻咽癌中的价值,显著降低了复发转移的风险,同时毒性轻微,有望改变局部晚
期鼻咽癌的临床实践。 
       2024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门
冬酶、依托泊苷和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II期前瞻性研究(CLAM
P研究)入选口头报告。该研究分为两组:A组为早期(Ann Arbor分期I/II)患者;B
组为晚期(Ann Arbor分期III/IV)和复发/难治性(RR)患者。A组患者行受累野放
疗联合3-4个周期的CLAMP治疗,B组给予6个周期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门冬酶、依托
泊苷、高剂量甲氨蝶呤(CLAMP方案)治疗。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CRR为87.8%(36/
41),PR率为7.3%(3/41),ORR达95.1%(39/41)。研究结果表明,卡瑞利珠单抗
联合培门冬酶、依托泊苷和大剂量甲氨蝶呤(CLAMP方案)治疗NKTCL患者具有良好的
疗效和安全性,并提示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发生,
有望成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2024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
替尼对比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临床研究CARES-310公布了最终生存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相比于标准治疗,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
延长,达到23.8个月(对照组仅为15.2个月;HR=0.64,单侧p<0.0001),获得了
迄今为止已公布数据的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关键III期研究中的最长中位OS,显示出持
续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改善。此外,PFS、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
R)也在长时间随访中保持稳定;且安全性数据与期中OS分析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
全性信号。相比于标准治疗,“双艾”治疗组显示出持续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改善
,并且安全性可控,进一步的随访确认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方案的良好风险
获益比,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2024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
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ESCC)的ESCORT-1st研究也携带最终分析结果登上世界舞台
,再一次为全球食管癌领域献上中国科研力量。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
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期(OS:15.3个月vs12.0个月,HR=0.70)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
FS:6.9个月vs5.6个月,HR=0.56)均显著优于安慰剂+化疗组,3年总生存率高达25.
6%,一举刷新现有一线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3年长生存数据,且亚组分析揭示,无论P
D-L1TPS的表达水平如何,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组一线治疗晚期ESCC均能带来显著长生
存获益:相较于安慰剂+化疗组,在PD-L1TPS<1%的患者中,3年总生存率从14.2%
提升到24.4%;在PD-L1TPS≥1%的患者中,3年总生存率从11.4%跃升至25.9%,并且未
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这一突破性成果全面展现了中国方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
治疗优势,预示着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长生存正逐步成为现实。 
       2024年6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高度微卫星不
稳定/基因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结直肠癌的II期研究(NEOCAP研究)结果在
线发表于国际肿瘤学领域顶级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影
响因子41.6)。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MSI-
H/dMMR结直肠癌的完全缓解率(cCR+pCR)达73%,疗效良好且整体安全性可控,有望
为该类型患者新辅助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也有望为局部晚期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
新辅助治疗获得cCR后实现器官功能保全带来新希望。 
       2024年6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阿帕替尼的新辅助治疗对初始不可切
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研究全文发表于《自然》子刊、国际知名医学期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该研究探索了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治疗方案是否可以使更多初始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
者有手术获益的机会。结果表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手术率为50.0%,卡瑞利
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组手术率为42.9%,所有手术患者均实现了R0切除,有望为
局部晚期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策略。 
       2024年7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化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局晚期食管
鳞癌(ESCC)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III期试验ESCORT-NEO/NCCES01研究重
磅发表在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82.9)。这是继被选为202
4年ASCO GI的LBA口头报告后,该研究再获国际权威认可。该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
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组(A组:卡瑞利珠单抗+nab-TP)和卡瑞利珠单抗+紫杉
醇+顺铂组(B组:卡瑞利珠单抗+TP)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均显著优于紫杉醇+顺
铂组(C组:TP)(A组vs C组,28.0%vs4.7%,p<0.0001;B组vs C组,15.4%vs4.7%
,p=0.0034),两组均达到了主要终点;并且未增加手术风险,安全性可控。 
       2024年7月,新辅助短程放疗序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长程放化疗序
贯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随机对照多中心Ⅲ期试验(UNION)的早期研究结果发表
于国际顶级期刊《Annals of Oncology》(影响因子:56.7分),这是UNION研究继
入选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重磅摘要(LBA)后,再次获国际医学界
认可。研究结果表明,在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患者中,新辅助短程放疗(SCRT)
序贯卡瑞利珠单抗 
       和CAPOX(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显示出比长程放化疗(LCRT)序贯率,
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CAPOX 
       有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pCR) 
       研究是全球首个评估短程放疗序贯免疫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
的Ⅲ期研究,有望为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2、马来酸吡咯替尼 
       3、氟唑帕利 
       2021年6月获批铂敏感的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
人患者在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适应症 
       截至2023年6月氟唑帕利胶囊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
腺癌患者的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受
试者入组已结束 
       2024年3月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治疗gBRCA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被CDE纳入
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2024年4月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治疗gBRCA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适应症上
市申请获CDE受理,且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 
       2024年5月获批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
在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适应症 
       临床数据发布 
       2024年5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虚拟全体会议(ESMO Virtual Plenary)公
布了氟唑帕利单药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伴有胚系BRCA突变(gBRCAm)的HER2阴性乳腺
癌的Ⅲ期临床试验(FZPL-Ⅲ-303)期中分析结果。与研究者选择化疗组相比,氟唑
帕利联合阿帕替尼组(11.0个月vs.3.0个月,HR为0.27,p<0.0001)及氟唑帕利单
药组(6.7个月vs.3.0个月,HR为0.49,p=0.0004)的无进展生存期均取得了显著且
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与既往研究结果、同类药
研究报道相似。本研究整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未发生新的安全性信号。此研究为
PARP抑制剂在国内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第一个取得阳性结果的III期研究,期待能够
早日惠及众多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 
       4、海曲泊帕乙醇胺 
       临床数据发布 
       2024年6月,在2024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海曲泊帕在CTIT、A
A等多个领域共8项研究成功入选壁报展示和线上发表,反映了国际血液学界的认可,
是中国血液学领域研发创新力量的重要展现。 
       5、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6、羟乙磺酸达尔西利 
       7、脯氨酸恒格列净 
       2023年12月脯氨酸恒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缓释片获批2型糖尿病适应症 
       2024年6月获批联合磷酸瑞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适应症 
       恒格列净是新一代SGLT-2抑制剂,在降低HbA1c、空腹血糖等方面具有疗效
优势,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治疗24周后,恒格列净低剂量组较安慰剂组使HbA1c
下降达0.91%(同类药品:0.7%~0.74%),联合二甲双胍组较安慰剂组使HbA1c下降0
.76%(同类药品:0.57%~0.76%),更好地满足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升级治疗需求。 
       4项临床试验(共1058例患者)结果汇总显示,恒格列净相关AE的发生率为
37.2%,相关SAE的发生率仅为0.5%。与传统降糖药物相比,恒格列净具有显著的安全
性、耐受性优势,低血糖、胃肠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满足慢病管理的长期用药需求
。 
       8、瑞维鲁胺 
       2024年6月,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序贯胸部放疗的II期研究以口头报告形
式亮相2024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结果显示,ES-SCLC免疫治疗时代加入
胸部放疗可使患者无论短期疗效(mPFS)还是长期疗效(mOS)都有显著的获益,mOS
长达21.4个月,mPFS长达10.1个月,均刷新了免疫药物一线治疗ES-SCLC的生存纪录
。此外,在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方面也获得了优异的结果,同时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3级肺炎仅6%)。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ES-SCLC一线治疗中加入
胸部放疗可以延缓SCLC原发耐药患者的复发时间,进而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同
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及性,有望推动SCLC更长生存时代的到来。 
       10、林普利塞 
       临床数据发布 
       林普利塞获美国FDA授予的针对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
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适应症的三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和NMPA授予的针对用于治疗复
发或难治滤泡性淋巴瘤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2024年6月,在2024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林普利塞联合CHOP
方案治疗新诊断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的Ib/II期研究公布早期结果。在Ib期6
例受试者均完成了至少2个周期的L-CHOP治疗,其中1例已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后续剂
量扩展期林普利塞剂量为80mg qd。该研究早期结果表明林普利塞联合CHOP方案在新
诊断PTC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11、磷酸瑞格列汀 
       好。 
       12、奥特康唑 
       13、富马酸泰吉利定 
       作用类别/适应症MOR激动剂/术后镇痛 
       创新机制 
       富马酸泰吉利定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注册分类为化学药品1类。富
马酸泰吉利定是偏向性的MOR激动剂,可以选择性地激活G蛋白偶联通路,而对于β-a
rrestin-2通路仅有很弱的激活作用。 
       2024年1月获批腹部术后镇痛适应症 
       14、SHR8058 
       2023年3月干眼病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16、夫那奇珠单抗 
       选择。 
       17、艾玛昔替尼 
       P<0.0001,P<0.0001)和ACR70应答率(22.2%,31.7%vs.6.9%;P<
0.0001,P<0.0001)方面也有明显改善。在试验期间,未报告死亡、结核病病例或
胃肠道穿孔,也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事件。研究表明,SHR03024mg和8mg在控制RA的体
征和症状,以及改善健康相关结局方面均具有有效性、起效快、整体安全性可控、耐
受性良好的特点。 
       18、瑞卡西单抗 
       2024年4月,在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上,公司自主研发
的PCSK9抑制剂瑞卡西单抗的又一项Ⅲ期临床研究REMAIN-3的核心结果首次亮相。结
果显示,治疗12周时,瑞卡西单抗150mg Q4W组LDL-C相较于基线降低54.4%(95%CI:4
4.2-54.9),而安慰剂组仅下降4.5%,两组间差异为49.8%(95%CI:43.9%-5.8%,P&l
t;0.0001)。且瑞卡西单抗给药1次后即有明显获益的趋势:治疗4周时,瑞卡西单抗
150mg Q4W组LDL-C较安慰剂组下降50.6%(95%CI:45.4%-55.7%,P<0.0001)。亚
组分析结果显示,瑞卡西单抗降低LDL-C的作用独立于年龄、BMI、他汀类药物、依折
麦布、ASCVD和基线LDL-C水平。瑞卡西单抗联合其他降脂药治疗显著降低杂合子型家
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且安全耐受性
良好,将为临床血脂管理提供一种新选择。 
       19、苹果酸法米替尼 
       2024年3月,在第55届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年会上,卡瑞利珠单抗联
合法米替尼对比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随机
、开放、对照、多中心的Ⅱ期临床研究(SHR-1210-Ⅱ-217)入选重磅摘要(Late-Br
eaking Abstract,LBA),公布了其最新的总生存期(OS)数据以及OS、无进展生存
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的亚组分析结果。三组(Cohort A卡瑞利珠单抗联合
法米替尼组,Cohort B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组,Cohort C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的中位
OS分别为20.6个月、14.9个月和13.9个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组与卡瑞利珠
单抗单药组或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相比,HR(风险比)分别为0.67和0.55,卡瑞利珠
单抗联合法米替尼组获益明显。无论PD-L1表达如何,相较于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组和
化疗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组PFS均有显著获益。研究更新的数据进一步支
持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作为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新的治疗选择。 
       20、HR20013 
       作用类别/适应症 
       2024年6月,HR20013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的III期试验患者健
康相关生活质量(QoL)结果在2024年国际癌症支持治疗协会和国际口腔肿瘤学会联
合年会(MASCC/ISOO)上发布。研究结果显示,与福沙匹坦+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
FAPR+PALO+DEX)相比,对于接受高致吐性化疗(HEC)的患者,HR20013+地塞米松(
DEX)具有改善患者QoL的潜力,尤其在延迟期和超延迟期。HR20013仅需每个周期用
药一次,极大简化了用药管理,兼顾了安全有效性和依从性,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
益和更高生活质量。 
       21、HR20031 
       SGLT2i+DPP4i+MET三药复方/2型糖尿病 
       创新机制 
       HR20031片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2(SGLT2)抑制剂恒格
列净、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磷酸瑞格列汀和二
甲双胍的固定剂量复方缓释制剂,通过三种不同作用机制达到降血糖作用,拟每日一
次口服用于治疗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以改善此类患者的
血 
       注册进展 
       糖控制。同时,本品为缓释制剂,通过减少用药次数简化降糖疗法,预期
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023年11月成人2型糖尿病适应症上市申请获CDE受理 
       22、SHR-1701 
       23、SHR-A1811 
       24、SHR2554 
       作用类别/适应症EZH2抑制剂/血液肿瘤、实体瘤 
       创新机制 
       SHR2554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选择性的口服EZH2抑制剂,可以
选择性强效抑制野生型和突变 
       型EZH2酶活性。 
       2024年4月,SHR2554在复发/难治成熟淋巴瘤中的I期临床研究中复发/难治
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部分的分析结果发表于《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
ncer Research)杂志(影响因子=10)。结果显示,在17例患者中ORR达到61%(95%C
I,41-78),估计的mDOR为12.3个月(95%CI,7.4–未达到)。mPFS为11.1个月(95
%CI,5.3-22.0),12个月总生存率为92%(95%CI,72-98)。最常见的3级或4级治疗
相关不良事件是血小板计数降低[9例(32%)]、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
少和贫血[各4例(14%)],没有与治疗相关的死亡报告。这项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SH
R2554在复发/难治性PTCL患者中的治疗潜力。 
       25、SHR4640 
       绝对值:SHR464010mg+非布司他组、SHR46405mg+非布司他组均明显优于安
慰剂组。在安全性上,SHR4640+非布司他组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非布司他
组相似,整个试验期间,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终止或导致死亡。该研究结果表明,在
经非布司他治疗未达标的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加用SHR4640可以较安慰
剂显著提高血尿酸达标率,降低血尿酸水平,且安全性可控。 
       26、INS068 
       27、SHR7280 
       28、SHR-1703 
       2024年6月,SHR-1703在健康受试者中的I期临床研究数据在《研究药物专
家意见》(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影响因子4.9)杂志在线
发表。结果显示,SHR-1703单剂量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在150mg~400mg剂量范
围内,SHR-1703的平均半衰期(T1/2)为86天~100天,较全球已上市及临床研究阶段
的IL-5靶点药物显著延长,有望延长给药间隔,提高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受试者
在单次给药SHR-1703400mg后,外周血EOS降低的疗效持续时间可长达近6个月。这也
进一步支持了SHR-1703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药效学的特性,使其具有延长患者给药间
隔的潜力。免疫原性评估结果显示,SHR-1703在健康受试者中的ADA发生率较低(2.9
%)。安全性方面,SHR-1703在健康受试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期间
,未报告任何严重不良事件(SAE)。基于差异化的结构设计,SHR-1703已初步显示
了积极的治疗潜力,有望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29、SHR-A1904 
       作用类别/适应症Claudin18.2ADC/Claudin18.2表达的胃肠道腺癌、胰腺肿
瘤、食管癌、卵巢癌和肺腺癌等 
       创新机制 
       SHR-A1904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Claudin18.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可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高表达的Claudin18.2膜蛋白,通过抗体内吞将DNA拓扑异构酶
I抑制剂(Dxh)带入肿瘤细胞内,杀伤肿瘤细胞,同时Dxh通过旁观者效应进一步杀
伤周边肿瘤细胞,达到抑制肿瘤的药效。 
       30、SHR-A1921 
       31、HR17031 
       作用类别/适应症基础胰岛素类似物(INS068)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
1)受体激动剂(SHR20004)的固定复方制剂/2型糖尿病 
       6.5%,74.3%),高于INS068(47.8%;26.4%)和SHR20004(55.6%;41.1%
)。与INS068相比,应用HR17031可减轻体重(-0.1kg vs2.0kg)。应用HR17031的胰
岛素日剂量低于INS068(30.3U/d vs38.1U/d)。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
1)。安全性方面,两组<3.0mmol/L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相似:HR17031(5.5%)和I
NS068(4.4%),未发生预期外的安全问题。该研究结果显示了HR17031在2型糖尿病
中的治疗潜力。 
       32、HRS9531 
       2024年6月,在第84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HRS9531在成人无糖
尿病肥胖人群中的II期研究公布了研究结果。主要研究终点方面,治疗24周后,HRS9
531注射液1.0mg、3.0mg、4.5mg和6.0mg剂量组体重自基线分别下降5.4%、13.4%、14
.0%、16.8%,而安慰剂组仅下降0.1%。另外,HRS9531各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体重持
续下降,基本呈剂量依赖性,6.0毫克剂量组减重效果最为显著。次要治疗终点方面
,在4个剂量组中,治疗24周后体重较基线减轻≥5%的参与者比例分别为52.0%、88.2
%、92.0%、91.8%,安慰剂组为10.2%。此外,HRS9531组的腰围和收缩压较基线下降1
2.7cm和8.3mmHg,安慰剂组仅下降1.8cm和0.4mmHg。HRS9531也改善了血糖、甘油三
酯(TG)、谷丙转氨酶(ALT)、尿酸等指标,优于安慰剂。安全性方面,大多数不
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恶心、腹泻、食欲下降和呕吐。这些数据
支持HRS9531用于肥胖治疗的进一步临床开发在代谢领域血糖控制和减重方向的应用
积累更多中国人群数据。 
       33、SHR-1819 
       34、SHR6508 
     
       三、风险因素 
       1.研发创新风险 
       药品从研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的周期长、环节多,药品研发至上市销
售常常需要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期间任何决策偏差、技术失误都将影响创新成果。
近年来新药审评和监管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出台,国家对于新药开发中各阶段的审评标
准也不断提高。同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同质化竞争环境,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公
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创新靶点前移,也因此会承担更高的研发风险。公司会继
续在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研发创新体系,完善研
发全流程评估机制,秉持审慎原则确定研发立项,引入和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积极
开展对外创新合作,持续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2.行业政策风险 
       医药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近年来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发展变化快速且
复杂。随着“三医联动”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带量采购、医保药品目录
动态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推进,公司药品的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
公司将会密切关注行业政策变化,主动适应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也会继续完善创新体
系的建设,持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投入,科学立项,有效开发,确保重点研究项目按要求推进、按计划上市,尽
可能降低因政策变化引起的经营风险。 
       3.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医药企业的产品进入国
内速度加快。同时医药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公司产品销售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公
司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聚焦解决患者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创新研发,通过更
加差异化的布局,逐步巩固并发挥公司药品的临床价值、社会价值。遵循价值规律,
加强对销售团队的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药品可及性,让中国药品创新成果更好的惠及
广大患者。 
       4.质量控制风险 
       药品质量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药品监管机构对生产质量的要求日趋严
格。由于药品的生产环节较多,有可能因原材料、生产、质检、运输、储存、使用等
原因而使公司面临一定的质量控制风险。对此,公司一是将做好研究、临床、生产、
质量等各部门的工作衔接,依托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全流程SOP。二是通过完善质量
管理体系,加强新产品工艺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运营质量,确保各个环节无质
量瑕疵。三是通过持续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加强质量
管理工具的应用,持续推进、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5.环境保护风险 
       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及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于污染物排
放管控力度持续加大,公司面临的环保压力和风险逐步增加,有可能需支付更高的环
保费用。公司将一如既往以“追求持续发展,打造绿色药企”为环境保护方针,严格
按照有关环保法规规定,提倡绿色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密
闭化操作方式,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等措施,保证达标排
放。 
       6.不可抗力风险 
       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公司的财产、人员造成损害,影响公司
的正常经营活动。公司不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充分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措施,
尽力降低不可抗力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为公司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优势 
       1.前瞻性与差异化的创新研发策略 
       近年来,公司在发挥既有研发优势的同时,还根据市场前景、竞争环境等
不同情况长远规划差异化创新研发策略,高效利用研发资源,推动高质量创新,构建
新发展格局。在整体研发策略和顶层设计方面,严格把控立项标准,实现从数量导向
到质量导向的转变,为公司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整体研发策略中,公司持续精进自我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和升级,以“
新、快、特”为主要宗旨,拒绝“同质化”,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加强源头
创新,已逐步显现出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趋势。公司通过积极优化调整管线布局
,坚决淘汰低竞争力的me-too产品,力争使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的高质
量、差异化产品成为未来研发主体。 
       公司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特点及人群差异
,持续关注患者需求变化,洞察并挖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体现临床价值。通过开
展多维度的价值评估,严格把关疗效、安全性、商业价值,在临床各个阶段层层筛选
,确保高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重点投入、快速上市,实现临床投入的商业回报。同时
,全盘思考,通盘衡量,利用公司研发管线丰富的优势,打好联合/序贯用药的管线
协同组合拳,完善创新产品迭代的中长期规划,实现具有恒瑞特色的差异化创新。 
       2.高素质与高绩效的研发团队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规模化、专业化、能力全
面的研发团队,在多个疾病研发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优势。公司先后在连云港、上海、苏州、成都、厦门、济南、广州、北京、美国和欧
洲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利用不同地区在医学研究、临床能力、专家学者、创新能力
和创新生态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优势,满足多个疾病领域管线对新分子实体的
发现和开发需求。公司不断加强临床研发部的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保证了临床研发
策略前沿、市场准入时间缩短、执行质量水准提升。 
       公司立足创新药研发平台,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是第
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多渠道吸引高端人才,制定多项激励制度保留关键人才,凝
聚国际领军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人才,并持续推进研发管理人才领域专业化、年轻化
;围绕重点治疗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健全与创新人才岗
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备的创新人才梯次结构;同时在保障创新
研发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鼓励创新的管理体系,形成支持大胆探
索、鼓励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培育了激励探索、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
创新文化和氛围,通过充分发挥核心创新人才的才智,引领整体团队的创新能力全面
提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充沛的创新动能。 
       公司围绕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践行“精准管理、降本增效”,推进组
织运营进化,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研发团队积极探索优化提效措施,
坚持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为工作导向,以优化管理流程为前提,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
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提高研发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研发核心
竞争力,确保公司创新药物研发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3.出色的早期研发能力 
       公司的药物研发基于对疾病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的深刻理解,高度关
注最前沿生物医药进展,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公司多年来在药物研发、临床实践中
积累的大量经验,开发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医疗需要的药物。公司在早期布局伊始,
即从患者临床需求出发,利用优势的技术平台,针对重要靶点设计与现有疗法和竞品
形成差异化的创新分子,通过转化医学研究拓展分子的应用价值,持续为患者提供具
有恒瑞特色的优效治疗方案。 
       公司以科技为本,坚持务实做药,注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一方面提高对
创新高端人才的吸引,制定细致完备的方案,提前预估项目风险,不断地提高项目的
成功率与效率,同时坚守长期主义,持续投入资源,耐心专注研发;另一方面在谨慎
的原则下对不同靶点和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全方位布局,为疾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大分子药物方面,公司在原有杂交瘤、噬菌体展示和酵母展示、单B细胞克
隆等抗体筛选平台基础上,不断优化延伸,建立新的纳米抗体免疫库;同时加强抗体
工程平台方面的优化工作,逐步积累了自主优化的筛选方案经验,可满足内部抗体筛
选的需求。同时,公司继续拓展双抗、三抗等多特异性抗体平台,在原有Hot-Ig双抗
平台上,新建了HART-IgG平台,实现更多样化的药物功能。在先导抗体药物分子的基
础上,公司建立了高通量、自动化抗体序列分析和改造平台,对抗体序列进行迭代优
化。在对大量迭代药物进行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评价后,获得有效性、安全性和成
药性都得到初步验证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分子。针对少数得到初步验证的临床前候选药
物分子,公司进一步详细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收集药物在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和毒性信息,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供指导;开发药物临床分析方法,支
持未来临床试验的开展;开发大规模生产工艺,控制药物质量和生产成本。 
       4.卓越的转化医学能力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公司转化医学团队基于对药物机制的深入理解,建立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体内外实验体
系,包括细胞生物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免疫学平台、体内药效平台、IHC平台
、生物信息平台、生物分析平台等。团队从转化医学角度支持靶点立项、早期发现、
药物联用、适应症探索、临床生物标记物探索、伴随诊断开发以及上市后药物的耐药
性机制研究。 
       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深入理解疾病生物学,对公司重点关注的
疾病领域、致病通路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公司在该领域的产品布局、开发、定位提供
策略支持。在IND申报及临床开发阶段,转化医学团队基于靶点机制和内部分子特点
,依托体内外实验平台差异化药物临床开发方向,通过联用策略、适应症选择、安全
窗等突出分子优势,提高临床开发成功率。在配合临床试验开发过程中,转化医学团
队利用内部平台,逐步提高PK、ADA、RO等生物分析方法开发水平,保障了临床检测
方法的质量。转化医学团队从上市及在研药物出发开展耐药研究,对临床中发现的现
象进行基础研究,理解耐药机制,前瞻性地布局产品迭代与下一代药物研发,反馈应
用到早期研发中。同时,转化医学团队与医院合作开展转化探索研究,并主持上市后
药物耐药性的临床研究,例如以吡咯替尼、达尔西利等为出发点,利用多组学分析手
段,通过检测分析治疗前后及耐药后病人的样本,结合PDX、PDO等模型,探索药物耐
药机制,为下一代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5.强大的临床开发能力 
       公司的自主临床研发团队规模庞大,近2000名临床研发专业人才凝心聚力
,共同助力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的临床研发。公司的整体临床研发实力深厚,建立了
涵盖医学科学、临床运营、临床监查、注册事务、临床药理、统计编程、数据管理、
质量管理、药物安全、医学写作与信息、数字化文档管理等全面专业的临床研发团队
。面对激烈的临床研发竞争环境,公司临床研发团队肩负重任,知难而进,勇于创新
,助力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临床研发团队
管理了300余项临床试验,其中有80余项关键注册试验,临床合作研究中心遍布全国
,临床资源覆盖全国400余家临床试验机构、1500余个专业科室,2024年上半年招募
全球受试者8200余例。公司通过大体量的临床研究和广泛充分的合作,在临床试验启
动、运营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模优势和效应。在人类遗传办申报、伦理过会、项目
启动、受试者招募入组等多个临床开发环节,各研发职能部门高效协作,充分调研沟
通,以高度的专业敏感性找准限速问题的突破口,精准聚焦,不断探索提速新手段,
各环节达成速度均被视为行业标杆。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动了现有治疗领域管线
产品数量增加,同时使公司的研发管线迅速拓展到呼吸系统疾病、眼科、核药等其他
领域,使公司产品和治疗领域更加多样化,助力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
争力。 
       临床研发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通过前瞻性设计探索临
床试验创新方案,优化产品临床开发创新路径,不断寻求解决临床研发难题的新思路
和新办法,提高创新产品的临床开发速度及成功率,同时为产品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
坚实的医学循证证据。在临床研究设计和适应症选择上,公司通过临床开发差异化路
径,早期快速高效概念验证,明确最佳开发路径,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研发竞争力
。同时,公司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药开发平台和临床研发系统,以AI+技术赋能新药
研发和临床试验,助力产品和临床开发差异化创新,不断深化新认识、形成新经验,
以临床实践中的锐意创新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目标的新突破。 
       6.丰富且先进的技术平台 
       公司继续以先进平台为驱动,肿瘤慢病双引擎,持续进行创新升级。 
       其中,已有12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HER2ADC产品S
HR-A1811、TROP2ADC产品SHR-A1921及CLAUDIN18.2ADC产品SHR-A1904快速进入临床Ⅲ
期研究阶段;2个PROTAC分子已处于临床研究阶段;PD-L1/TGFβ融合蛋白药物SHR-17
01快速推进多项临床Ⅲ期研究,新一代TIGIT多抗已顺利开展临床研究,还有10多个F
irst-in-class/Best-in-class双/多特异性抗体在研。 
       ADC平台 
       基于替康类毒素的ADC平台已经有多个分子进入临床前和临床开发。 
       已开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PBD毒素及新linker,拓展新的治疗领域和
适应症,实现更多样的ADC产品布局。 
       已完成2项新型双抗体ADC项目,进入IND研究阶段。 
       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以提高ADC的均一性。 
       (二)市场及品牌优势 
       公司坚持“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在抗肿瘤、镇痛麻
醉、代谢、自免等领域建立了专业化的学术队伍,依托专业化医学研究和学术推广,
搭建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传递最新的医药研究成果,支持药物的安全风险管理,
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我国抗肿瘤、镇痛麻醉等药品领域的市场领
跑者。 
       历经多年积累与沉淀,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精干的市场销售团队,销售网络
遍布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各类医院、零售药房、商业公司建立了稳
固、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通过合规发展、提质增效、整合资源,建立起高效协调
与专业互补的全新组织架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公司利用自身产品丰富的优势,实行产品组合策略,销售效率得到有效提
升。在保持现有抗肿瘤药和镇痛麻醉类用药等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拓宽销售领域,重
点围绕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充分展示各类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不断提升专家和患者对公司产品的认
可度,塑造了恒瑞独特的品牌形象,为后续各疾病领域创新药的研发、上市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合规发展,立足生命
科学和民生需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品牌质量,做优“中国制造”,努力实现
高质量发展,在品牌升级中打造新动能。公司已上市及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国内前列,
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大力支持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为专
家学者提供最详实的用药依据及最前沿的医学资讯,在多个治疗领域持续创新发展,
逐步扩大公司在市场中的品牌优势和知名度。 
       (三)质量优势 
       公司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切实促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药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通过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质量目标体系,从整体层面统一
质量要求,逐级分解到各分子公司,直至各级部门,将个人工作与公司质量发展战略
方向相统一;定期将各级质量目标的执行情况逐级上报汇总,在公司整体层面进行统
一评价,及时改进和完善,促进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不断加强合规文化和先
进质量文化建设,开展合规和质量主题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广
泛传播质量量度全员质量管理等质量管理理念,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公司质量系统建
设,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公司建有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分工明确、统一协作的生产体系,依
据中国GMP、美国cGMP、欧盟GMP、ICH等国内外质量管理法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
管理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公司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采用基于科学、基于
风险的原则,综合对标Ch.P、EP、USP等国际药品法定标准,并制定了高于法定标准
的企业内控标准,出口产品的控制均要求符合或高于欧盟、美国药典规定标准。为进
一步提升公司质量竞争力,提高各分子公司质量一体化水平,加快国际化战略落实,
公司通过建立完善《质量系统集团化管理章程》等一整套制度文件,促进不同分子公
司间质量优势资源互补和规范化管理,强化协同效应、规模效应与模范效应。 
       公司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从研发、生产
及产品上市等全流程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质管
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为进一步落实质量战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有序开展,
公司健全了质量目标监督、风险监控和审计等体系建设,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高效
改进,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公司持续完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建立药品年度报告管理制度、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及产品质量档案等制度,强化创新
药上市管理;公司还在持续推进质量系统信息化转型,在多个分子公司推广使用QMS
、DMS、TMS等质量系统信息化软件,促进质量工作全面增效;公司建立了卓越运营体
系及标准,通过开展有关质量的卓越运营活动,采用多种可量化形式,确保提升质量
管理效率;公司在提高市场满意度方面不断发力,始终坚持完善市场投诉流程及渠道
建设,通过培训、走访等方式快速响应处理市场事件,强化销售市场满意度测评,持
续提高产品的市场满意度。


    ★2023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医药行业在变革中不断前行。党和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高度重视
和支持,为企业注入了更多信心。监管部门持续鼓励新药研发,在推进审评审批不断
提速的同时,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获益为核心的药物研发理念,引导医药
企业差异化创新。与此同时,市场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业增长依赖创新驱
动,但创新药发展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企业不断适应和调整。随着创新转
型成果逐步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指标稳步回升,充分彰显经营韧性。 
       1.公司经营业绩及影响因素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长7.26%;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
益的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21.46%。为保证创新产出,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
入49.54亿元。 
       一方面,创新成果持续获批,创新药临床价值凸显,驱动收入增长。2023
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虽然面临外部环境变
化、产品降价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仍然实现了同比22.1%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3款
1类创新药(阿得贝利单抗、磷酸瑞格列汀、奥特康唑)、4款2类新药(盐酸右美托
咪定鼻喷雾剂、醋酸阿比特龙纳米晶、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
片)获批上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国内获批上市15款1类创新药、4款2类新药
,涉及抗肿瘤、镇痛麻醉、代谢性疾病、感染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第一,新获批创新药疗效优异,贡献业绩增量。公司加速推进创新产品落
地,报告期内新获批的阿得贝利单抗,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期,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
优治疗方案,多地普惠性惠民保已将其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收入快速增长。 
       第二,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可及性大大提高,凭借更贴合中国人
群的优异临床价值,造福更多患者。报告期内,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3款
创新药正式执行医保价格,平均价格降幅达65%,满足了更多患者的临床需求,收入
贡献进一步扩大。 
       第三,持续挖掘已上市产品的临床需求潜力。由于适应症的拓展以及上市
后研究积累的详实循证医学证据,硫培非格司亭、海曲泊帕等存量创新药临床优势及
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报告期内仿制药收入略有下滑。随着医疗机构诊疗复苏,处方
药需求逐步释放,公司镇痛麻醉等产品以及新上市的仿制药销售同比增长较为明显,
但仿制药集采对销售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第二批集采涉及产品注射用紫杉醇(
白蛋白结合型)、醋酸阿比特龙片因多数省份集采续约未中标及降价等因素影响,报
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7.02亿元,2022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七批集采涉及产品报告期
内销售额同比减少9.11亿元。 
       2.公司具体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公司管理层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
,坚定发展信心,努力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坚持“科技为本,为人类
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带领各级干部员工不断加快创新研发,增强学术引领,全心
服务患者,以务实的作风和饱满的热情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直面挑战、攻坚
克难,加速公司转型升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推动资源整合,夯实医学、市场双引擎驱动机制 
       1.加强机构改革,促进运营提效。其一,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中央医
学及市场体系,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进一步减少一线销售人员。其
二,构建科学发展部,探索研发销售双向赋能的联合工作机制。其三,公司在试点省
区整合销售团队、临床监察、市场医学、临床协调等部门,形成资源合力,加强属地
管理,推进品牌建设及市场监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公司战略落地并高效执行
。其四,通过建立健全联合评议、公共决策等机制,强化协同管理,持续提升公司运
营效率。其五,加强对销售团队的行为准则管理,不断巩固合规意识,确保全面合规
,推动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2.持续强化商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创新药销售渠道覆盖。截至报告期末,
公司商业化网络覆盖超过2500家三级医院及17000家一、二级医院,除在抗肿瘤、镇
痛麻醉、造影等领域拥有成熟布局以外,公司也在积极搭建代谢、自免等慢病领域的
商业化力量,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为即将上市的多款创新产品
的市场推广做好准备。此外,为持续提升产品可及性,服务更多患者,公司从战略层
面深入布局零售市场,升级现有业务模式,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处方药零售推广团
队,已覆盖超过25万家零售药店,通过与全国领先的医药连锁企业合作共建,帮助药
店提升药学及慢病服务能力,为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慢病患者提供定制化、
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方案,同时成立DTP专职团队整合及拓展DTP药房等渠道,专业赋能
肿瘤等新特创新药的院外管理,不断满足患者多元化医疗需求,提升患者服务整体价
值。 
       3.全面落实学术合规推广,打造公司创新药品牌。公司层面由中央医学及
市场部引领医学市场策略,加强中央医学、市场团队与区域销售团队的协调配合,开
展学术品牌项目活动、收集与传播关键临床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建立与领域专
家的合规化交流渠道、组织患者公益教育活动,将产品设计中的差异化竞争力转化为
差异化品牌优势,助力公司全面、高效、快速推广创新产品。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提
供更详实的长期生存循证医学证据,公司通过积极推动临床科研项目,积累丰富的临
床数据,推动“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证据”。例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
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取得长期随访数据,5年OS率高达
31.2%(对比化疗组19.3%),意味着卡瑞利珠单抗使近1/3的患者生存期突破5年,是
公司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代表性企业为延长癌症患者生命作出的又一积极贡献。阿得贝
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更新3年生存数据,中位OS达
15.3个月,降低死亡风险达27%,患者的3年OS率达21.1%,超过1/5的患者生存期突破
3年,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生存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阿得贝利单抗是目前已公布数
据中唯一3年OS率超过20%的PD-L1抑制剂,也是首个公布中国ES-SCLC患者三年生存数
据的PD-L1抑制剂。 
       4.积极探索创新治疗方案,向世界展现“中国药”的临床价值。报告期内
公司已有119项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相继在Lancet(柳叶刀)、BMJ(英国医
学杂志)、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JAMA Oncology(美国医学会杂志·肿
瘤学)等全球顶级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达1393.45分。近年来,公司多项创新成
果广受国际学术界认可,全球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证据”全面迈向国际权威
期刊。其中,阿得贝利单抗单药用于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的Ⅰb期试
验、吡咯替尼单药用于一线治疗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研究成果在《自然
·医学》发表,两项研究影响因子均达82.9分;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
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结果显示患者
具有显著的PFS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中位PFS达24.3个月,该项研究影响因子达105.
7分,是乳腺癌领域中国自主研发药物刊登国际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临床研究;卡瑞
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全球多中心Ⅲ
期临床研究(CARES-310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
肝癌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和可耐受的安全性,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22.1个月,
为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关键研究中位OS最长的治疗方案,该项研究
主论文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影响因子达168.9分,是肿瘤学领域中国学者主导的
国际性Ⅲ期临床研究首次问鼎《柳叶刀》主刊。 
       (二)加强早研及技术平台建设,优质创新成果持续获批 
       1.加快推进早期研发与转化医学建设。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从
疾病生物学出发,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和关注的重点疾病领域,持续进行新靶点收集和
评估工作,及时对基础研究、国际会议披露的最新进展及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展开深度
调研,并借助内部丰富的实验平台对有潜力的新靶点、新组合、新平台展开预研验证
,以确定其开发潜力,根据内部管线发现探索多个适应症;完善生物信息平台,整合
并构建内部多组学数据库,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
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报告期内公司有多个预研项目表现亮眼,并已转为正式立
项项目。 
       2.持续建设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平台,加强源头创新,打造优质创新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已建立成熟的化药(含多肽、PROTAC)、单/双抗体药、ADC
药物、小核酸、核药等技术平台,初步建成多特异性抗体、双抗ADC平台,积极探索P
DC、AOC、DAC、mRNA等新分子模式平台,并尝试开拓结构生物学、AI药物研发等平台
。在新技术平台的支持和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不断产出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产品。
公司ADC平台已有11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其中公司自主研发
的抗HER2 ADC产品SHR-A1811,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2023年会上首次披露了
晚期实体瘤全球多中心Ⅰ期临床研究数据,展现了具有竞争力的数据,SHR-A1811目
前已有五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公司自主研发的KRAS G12D抑制剂
采用脂质体包裹制成,是全球首个脂质体KRAS G12D抑制剂,具有靶向给药、利用不
同的渗透性和高渗透长滞留效应来被动地靶向肿瘤组织,可控且持续进行药物释放等
优秀药学特性,其Ⅰ期临床研究成功入选2023 ESMO大会优选口头报告,是全球首个
披露临床疗效数据的KRAS G12D抑制剂。 
       3.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推进研发提质增效。公司整合内部资源,完善创新
研发管理机制,根据创新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成立四个研发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
创新药研发决策流程,明确各自权责,对包括进度变更、风险合规、绩效、跨部门协
作、公司战略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尤其是针对临床端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商业
端市场价值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研发产品线价值,更有效
地将研发策略融入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之中。报告期内,研发体系完善了创新药的全
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强项目预算动态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与重复投入,规范立项
流程,严格管理项目,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转变。 
       4.快速推进创新药临床试验,多项创新成果获批上市。报告期内,公司获
批上市的产品及适应症如下:1类创新药阿得贝利单抗、磷酸瑞格列汀、奥特康唑;2
类新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醋酸阿比特龙纳米晶、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恒格
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卡瑞利珠单抗的第9个适应症及阿帕替尼的第3个适应症(二者
联合用于一线治疗晚期肝癌);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第3个适应症(联合曲妥珠单抗加
多西他赛一线治疗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第2个适应症(
联合来曲唑或阿那曲唑一线治疗HR阳性、HER2阴性局部复发或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第2个适应症(用于2-6周岁儿童全麻手术前的镇静/抗焦虑
)。报告期内研发管线进展包括:共有14项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12项临床推进至Ⅲ
期,35项临床推进至Ⅱ期,30项临床推进至Ⅰ期。 
       5.项目注册申报工作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取得创新药制剂生产批件7个、
改良型新药制剂生产批件5个,仿制药制剂生产批件4个;取得4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
批件;取得创新药临床批件72个、仿制药临床批件4个;5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突破性治
疗品种名单;1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1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美国F
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6.专利申请和维持工作顺利开展。报告期内,提交国内新申请专利246件、
国际PCT新申请79件,获得国内授权99件、国外授权76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
申请发明专利2389件,PCT专利662件,拥有国内有效授权发明专利545件,欧美日等
国外授权专利667件。专利覆盖新药化合物、蛋白分子结构、制备工艺、用途、制剂
配方等,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充分、长生命周期的专利保护。 
       (三)内生发展与对外合作并重,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1.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在内生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国际合作
。公司在全球研发团队整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并充分利用中
国、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临床研发团队在审批条件以及疾病流行特点等方面各自的优
势,在技术、人才、其他资源等多方面强化互补、深度融合。公司以重点项目为突破
口,不断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在充分调研、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并实时调整在
研产品的中长期全球临床研发规划。同时,公司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探索与跨国制药
企业的交流合作,寻求与全球领先医药企业的合作机会,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
借助国际领先的合作伙伴覆盖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实现产品价值
最大化。报告期内,公司已达成5项对外许可交易,交易总金额超40亿美金。 
       2.稳步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在国际地缘政治、审评审批政策等不确
定性因素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公司会根据不同产品、不同适应症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慎
评估,稳步推进后续研发及申报工作。公司首个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卡瑞利
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已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美国FD
A已正式受理卡瑞利珠单抗的BLA,目标审评日期为2024年5月31日,该适应症已于202
3年1月在国内获批上市。与此同时,公司多个项目在美国、欧洲、亚太等国家和地区
获得临床试验资格,HER2 ADC、Claudin 18.2 ADC、TROP2 ADC、HER3 ADC、CD79b A
DC、Nectin-4 ADC等6款ADC以及PVRIG-TIGIT双抗等肿瘤创新产品均已实现国内外同
步研发,非肿瘤创新产品中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抗Aβ单抗SHR-1707在澳洲的临
床试验正在顺利进行。2023年5月,子公司创新药Edralbrutinib片用于治疗视神经脊
髓炎谱系疾病(NMOSD)适应症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2023年12月,公
司HER3 ADC创新药注射用SHR-A2009用于治疗经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含铂化
疗后疾病进展的EGFR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
资格认定,均有望加速上述药品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的进度。公司未来将通过自研、
合作、许可引进等多种模式,拓展海外研发边界,丰富创新产品管线。 
       3.超百项创新药学术成果亮相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自主创新大步走向国际
舞台。2023年6月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公司连续13年携重磅研
究成果参加,共有8款抗肿瘤创新药的57项研究入选,包括2项口头报告、3项壁报讨
论、26项壁报展示和26项线上发表,研究成果涵盖妇科肿瘤、淋巴瘤、乳腺癌、肝胆
胰腺肿瘤、消化道肿瘤、肺癌等领域。2023年10月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大会中,公司共有13款抗肿瘤创新药的35项研究成果入围,其中2项入选优选口头报
告,5项入选简短口头报告,28项接收为壁报,覆盖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宫颈癌、
胰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肉瘤、胆管癌等十余个领域。此外,还有一批创新项目的
研究数据也陆续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美国血液学(ASH)年会、美国
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欧洲心血管学会(ESC)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
这既是国际学术界对公司创新研发实力的认可,也是中国自主创新不断崛起的缩影。
 
       (四)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安全、清洁生产水平 
       公司始终本着“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以质量为依托,树立品牌
形象,打造环保企业,为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公司持续完善从研发
、生产到产品上市全流程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
质管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公司上市产品的所有生产线均已通过GMP认证,建
立了拥有一流生产设备、国际标准化的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国内药品
监管部门以及美国FDA等国际官方药品监管部门对各分子公司进行的各类官方检查共
计42次。 
       2.不断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公司
把GMP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同时积极组
织公司员工参加各级药监药检机构、行业协会举办的药品GMP指南(第2版)等培训,
持续提升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荣获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
首批无菌药品质量保障企业”荣誉称号、江苏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江苏省医
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企业”荣誉称号;公司“雏鹰QC小组”、“远志QC小组”被评为
江苏省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发表交流优秀小组。 
       3.全员参与,持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坚持统筹发展、源头治理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按照“标本兼治、从严从实、责任
到人”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EHS合规管理。依据安全生产法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
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精准治理,持续改善安全绩效。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机制,做到重大风险隐患排查见底、防范治理措施落实到位,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报告期内公司组织开展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
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生态环境普法宣讲、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特殊作业
管控、工伤预防、员工心理健康等多场培训,提升员工生产安全技能及意识,营造良
好的安全工作氛围。 
       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推行清洁生产。公司不断优化节能机制,探索
智慧节能、循环节能、再生节能等新路径,通过空压机自动化技改、供气系统改进、
建设能源集中管控平台等多种措施,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减污降碳,不断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借助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等先进工艺,不断
优化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并加大末端治理
力度,强化溶剂循环利用措施,有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五)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研发及生产进程 
       公司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实验室及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在上海、
苏州、广州、厦门、北京等地的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上海创新研
发中心项目、苏州盛迪亚抗体车间改造项目、广东恒瑞知识城与生物岛项目、厦门小
核酸项目、北京亦庄生物药基地项目。 
       (六)引智育才,整合架构,提升组织效能 
       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创新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
要求下,围绕创新和国际化战略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策略,助力公司战略落地实施。 
       1.引智育才,推进人才转型升级。第一,加大引才力度。战略层面,不断
充实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团队,拉高人才队伍的“天花板”;执行层面,保证研发团
队核心、关键人才与国际接轨,销售、市场医学人才向专业化、年轻化转型。2023年
公司共引进600多名核心人才,其中150多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第二,加快内部人
才培养。积极推进各项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如瑞鹰计划、星青年、恒星计划等,通过
干部轮岗、干部见习制等机制,系统推进优秀人才的快速培养。 
       2.增效赋能,打造高绩效团队。第一,重塑中央市场和中央医学团队架构
,引领销售创新转型;通过整合、新建产品线等方式改革销售事业部,提升业务一线
人员整体战斗力;持续推进临床、生产、供应链等组织架构梳理和优化工作,助力业
务提效。第二,不断完善以能力模型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
制,优胜劣汰,结合低绩效人员改进制度、干部退出机制,不断激发组织活力。 
       3.凝心聚力,传承恒瑞文化。坚持“以贡献者为本”,通过恒瑞贡献榜、
晋升晋级、培训发展等措施不断激励高绩效人员,让回报看得见、摸得着;积极开展
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关爱员工身心发展,弘扬和传承恒瑞“创新、务实、专注、奋进
”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员工归属感与满意度。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
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
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行业具有弱周期性、高投
入、高风险、高技术壁垒、严监管等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
出,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行业近年来取得
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医药研发
、医疗保障等政策面临重大调整,药品集中采购步入常态化、制度化,生物医药行业
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人力、生产等各项成本快速上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也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 
       (二)行业政策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
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方针指
导下,国家从宏观战略高度继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
,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批准了《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产学研深度融合,
利用市场优势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报告》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我国医药企业加快创新
驱动发展的步伐,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为适应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要求,2023
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强调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
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行动计划》充分
体现出国家对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的决心,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和导
向性愈发明确。在此基础上,国家各部委将持续发力,协调解决医药工业发展重大问
题,形成全链条支持医药创新的政策合力,推动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药品研发方面,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
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实施技术指导原则
(试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试行)》3项指导原
则,进一步明确要求临床试验应“选择对于受试者最佳的对照药物”“建议在结合患
者体验数据,选择当前临床实践中最佳且可及的治疗的基础上,关注其他可用治疗,
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治疗需求的动态变化,前瞻性地选择对照组”,这对国内医药企
业临床试验管线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药的审批门
槛,有效缓解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药物
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方案框架指导原则(试行)》及《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注册申
请的沟通交流指导原则(试行)》。真实世界研究对药品上市后再评价、药物经济学
评价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实践中一直缺乏具体实操性文件,本次发布的两项指导原则
不仅解决了行业共识的操作问题,也对真实世界研究的流程标准化起到很好的规范作
用。公司将充分借助真实世界研究成本低、范围大等优势,积极开展更多已获批创新
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产生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为医生诊疗行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拓宽患者用药范围。 
       此外,针对细分疾病领域,国家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鼓励和引导创新。国
家卫健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
年)》,进一步细化了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
46.6%的目标,要通过加快符合条件的境内外抗肿瘤药物注册审批、按程序将符合条
件的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等方式提高抗肿瘤药物可及性;鼓励以支撑癌症防
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强癌症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癌症
防治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公司多年来重点布局和深耕中国高发抗肿瘤药物研发,致
力于延长中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目前已有50余款肿瘤创新产品持续推进临床试验
,未来将继续聚焦靶点前移,加强源头创新,持续探索差异化治疗方案,加快解决癌
症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CDE发布《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
范(试行)》,针对儿童专用创新药、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以及纳入突破性治疗
药物程序的创新药,审评时限同优先审评品种时限为130天,将极大缩短此类药物审
评时间,加快药品上市速度,对鼓励医药企业加速落地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
药监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体系的意见》,鼓励以临床价值
为导向进行放射性药品研发,对临床急需的放射性药品上市许可申请给予优先审评审
批,将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放射性药品纳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引导
企业积极研发申报。 
       药品质量方面,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药品标准的管理工作,制定最严谨的
药品标准,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药品标准管理的专门法规文件,明确了“国家药品标准”“药
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三类标准,对于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加
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强药品经营和药
品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
法》,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夯实经营活动中各相关方责任,加强药品使用
环节质量管理,强化药品经营全过程全环节监管。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
全,坚定执行“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持续建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
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完善药品溯源机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
3年)》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本次目录调整共有143个药品参加谈判或竞价,
其中121个谈判成功,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成功率和价格降幅与2022年
基本相当。其中,25个创新药参加谈判,谈成23个,总体成功率高达92%。此次医保
目录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谈判和续约规则。在价格谈判阶段,秉承循
证原则,借助卫生技术评估的理念和技术,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公
平性等多维度综合研判药品价值,根据患者临床获益确定其谈判底价,实现价值购买
。在纳入后的续约阶段,继续优化改进规则,控制续约、新增适应症降价的品种数量
和降幅,按照调整后的续约规则,100个续约药品中,70%的药品以原价续约,给予了
新药稳定的价格预期,有利于调动企业申请进入目录、为目录内品种追加适应症的积
极性,维持和提升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在《2023年药品目录》调整中,公司自主研
发的创新药磷酸瑞格列汀片和二类新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
录;在“简易续约”规则下,公司5款创新药(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甲磺酸阿帕替
尼片、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和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的新适
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创新药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和氟唑帕利
胶囊原目录内适应症均成功续约。至此,公司已有13款上市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不断提升患者使用优质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行业监管方面,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
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
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健全完善行风治理体系,重点整治医药领域突出腐败问
题。2023年7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审计署、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召开会议,部署开展为
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随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
,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会议指出,集中整治
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净化医药行业生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的必然要求,要以监督的外部推力激发履行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医药行业
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
作规划(2023—2027年)》,推动反腐败向基层延伸,聚焦医疗等多个领域,加大对
腐败案件整治力度。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
,建立信息化监督体系,开启第五轮全国大型医院巡查,对被巡查医院组织巡查“回
头看”,对问题整改实施跟踪问效,根据举报投诉线索等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
飞行检查。医药领域腐败集中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医药行业健康化、规范化
、高质量发展,合规管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有望在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稳
步发展。公司将一如既往严守合规底线,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流程,高标准、严
要求、全方位打造合规文化,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的主要业务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始终牢记“科技为本
,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致力于新药研发和推广,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
求。 
       公司具有行业领先的制药全面集成平台,已前瞻性地广泛布局多个治疗领
域,并向纵深发展。 
       公司在肿瘤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激酶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ADC
)、肿瘤免疫、激素受体调控、DNA修复及表观遗传、支持治疗等广泛研究领域,针
对多靶点,深耕组合序贯疗法,力求高应答、长疗效。与此同时,公司在自身免疫疾
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疼痛管理、神
经系统疾病、眼科、肾病等领域也进行了广泛布局,打造长期发展的多元化战略支柱
。 
       (二)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坚定不移地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差异化研发策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历经二十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深耕,不断优化已有研发管理体系,公司通过涵盖早
研、CMC、临床前开发、转化医学、注册、临床团队的全新电子化研发项目管理平台
,覆盖药物靶点发现、分子筛选、临床产品开发、注册以及真实世界数据呈现的研发
全周期全场景智能化运筹管理,建立统一、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实行
项目全流程管理。 
       公司药物立项深耕未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对疾病发病机理与靶点作用机制
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国际前沿的、具有First-in-class/Best-in-class潜质的药物
靶点。同时,公司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各类情报收集分析工作,拓展新靶点
的发现渠道,并不断提高靶点选择标准。 
       确立靶点后,公司会通过对化合物的测试和筛选,发现苗头化合物、先导
化合物,直至选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之后会对候选化合物进行一系列的临床前研究
,包括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以及CMC研究等。当候选药物
经过充分的临床前综合评价,在动物或体外试验中证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公司将
按照药监部门的要求完成IND的申请和提交。 
       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临床Ⅰ期、Ⅱ期和Ⅲ期。 
       Ⅰ期临床主要进行药物安全性试验,研究新药的耐受性并提出初步的、安
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Ⅱ期临床是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探索研究,主要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
标适应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
供依据; 
       Ⅲ期临床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
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依
据。临床试验工作主要由具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承担,公司作为试验
主办人,主要负责提供清晰的治疗目的及需求、研究方案设计、营运管理、试验药物
和资金保障等工作,并对临床试验进行整体监督和把控,以确保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
数据质量。同时,在生物样本检测分析、基因检测、数据管理和随机化等环节,公司
也委托少量CRO公司提供部分必要的研发服务。临床试验结束后,公司根据试验情况
决定是否提交新药上市申请。新药上市后,公司需要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持
续监测,并通过大量的上市后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物的临床优势和安全性,为临床合
理用药提供支撑。 
       2.采购模式 
       公司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建立规范的采购流程、构建先进的管
理制度及体系,确保规范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同时,通
过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化采购体系,确保采购工作符合公司战略目标。 
       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中心,全面统一负责研发、生产、经营所需物资或服
务等对外采购及管理工作。采购中心下设招标采购部、执行采购部,各部协同合力,
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为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安全提供有力保
障。公司建立了寻源、谈判、执行、监督等多维度管理的采购模式和采购流程,并打
造了阳光采购平台,公开发布招标信息,广泛寻源,推进阳光采购,各部门依据研发
、生产、经营计划,通过采购管理系统提交采购需求,经相关领导审批通过后汇集至
采购中心,集团采购部根据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招标、询比价等核价、定价审批流程后
,分配至属地采购部实施采购。相应的采购环节都需经过规定的流程审批后方能实施
,避免出现盲目采购,同时有效控制成本。 
       为加强供应商管理,公司成立供应商管理部并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开发、准入、绩效考核、淘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
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监督、管理供应商和采购行为,并不断加强与供应商的业务
交流与互动,以确保物资、服务或工程等质量满足研发、生产、经营需求。公司持续
开发并引入新的价格合理、质量优良、供应安全的优质供应商,并定期开展现有供应
商绩效评价工作,淘汰存在供应安全、质量缺陷、环境评估不合格或有诚信问题的劣
质供应商,保证供应商持续稳定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3.生产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系统竞争力,公司不断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加强智能化
建设,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生产管理制度及流程。 
       供应链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研、销、产、采多方沟通协调机制,提升供应链
上下游协同效率,加强供应保障能力。建立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研发和市场预期
为导向,评估产线产能并合理规划。根据需求变化,结合产线能力、物料及产品库存
情况实时调整供应方案,提高响应速度,确保供应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公司持续推进制剂生产自动化技改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恒瑞
创新药物制剂智能工厂。报告期内,扩大实施MES、LIMS、QMS、设备管理、APS等系
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工业环网和SCADA系统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
相关人、机、料、法、环数据的采集,完善智能化追溯管理,实现车间设备联网、生
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配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初步建立了生产智能化管理体
系,进一步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质量管理部门全程参与产品实现、放行与上市后管理过程。在原辅包等物
料管理中,通过建立完善的入厂检验监控等制度,按照质量标准对物料进行检测,符
合要求后放行。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中间体质量标准和中控监测,通过监控和检测,
确保产品生产过程符合GMP规范、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成品放
行控制和成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标准进行产品的检测、审核
、批准与放行。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药物警戒制度及投诉、召回等管理制度,
实现产品上市后的有效质量管理。 
       4.销售模式 
       公司秉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销售体系运
营效率,促进资源整合,顺应新形势、新变化,促进全面合规,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
展。 
       公司已经构建了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涵盖销售管理中心、战略发
展(事业)部、销售事业部、中央医学事务部及中央市场部等专业、规范、有序、完
善的营销管理团队,并逐步健全合规体系。销售管理中心负责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服
务销售,促进销售提质增效和健康合规发展。战略发展(事业)部和各销售事业部主
要负责销售策略的执行等工作,以达成市场覆盖目标。 
       中央医学事务部和中央市场部主要负责创新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及医生、
患者教育,保障患者长期获益。 
       运营机制方面,为有效提升运营效率,统筹资源配置,公司建立了横向协
调运营机制。协调人负责统筹各地各产品线、部门及具体医院的管理,合力推进核心
项目的落地执行,推进公司在各省的品牌建设及市场准入工作的高效展开。通过加强
属地管理,保障各项工作扎实落地、有序进行,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高工作效能
,实现效益最大化。 
       销售渠道的选择方面,公司高度重视商业合作伙伴的资质、业内口碑及与
目标医院和终端客户的匹配度,选取各区域优质龙头配送企业,并根据商业公司资信
情况动态调整合作名单。为确保渠道管理规范、供应通畅、资金往来安全可控,公司
不断加强对发货、库存等环节的管理,通过各种举措,加快推进自主研发新药的市场
覆盖范围,以期推动国内优质创新药物惠及更多中国患者。同时,公司积极打造专业
零售团队,全面加速全产品线在院外的布局,依托于慢病、大健康等领域的成熟优质
产品,与头部连锁药店合作共建零售产业新生态,推进患者诊疗与用药的闭环,持续
提升产品的可及性。此外,公司还在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并重点关注新兴市场,与当地
有实力的医药公司合作,提供高质量且有价格竞争力的药品。 
       (三)市场地位 
       恒瑞医药是一家专注研发、生产及推广高品质药物的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
业,聚焦抗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进行新药研发,是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制药龙头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国内
医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企业,在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公布的全
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中,已连续5年上榜;在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评选的“全球医药企业研发管线规模TOP25”榜单中,恒瑞医药位列第
13位,创中国药企在该榜单的排名新高;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
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榜单中,恒瑞医药已11次登顶榜首。近年来,在科技
创新、国际化发展战略驱动之下,公司创新研发结出硕果,屡次让中国医药原研之光
闪耀在国际舞台,高质量发展不断赢得关注和认可。 
       公司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前已有14款自研创新药、2款合作
引进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创新成果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创新药研发已基本形成了
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构筑起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优势 
       1.前瞻性与差异化的创新研发策略 
       近年来,公司在发挥既有研发优势的同时,还根据市场前景、竞争环境等
不同情况长远规划差异化创新研发策略,高效利用研发资源,推动高质量创新,构建
新发展格局。在整体研发策略和顶层设计方面,严格把控立项标准,实现从数量导向
到质量导向的转变,为公司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整体研发策略中,公司持续精进自我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和升级,以“
新、快、特”为主要宗旨,拒绝“同质化”,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加强源头
创新,已逐步显现出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趋势。公司通过积极优化调整管线布局
,坚决淘汰低竞争力的me-too产品,力争使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的高质
量、差异化产品成为未来研发主体。 
       公司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特点及人群差异
,持续关注患者需求变化,洞察并挖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体现临床价值。通过开
展多维度的价值评估,严格把关疗效、安全性、商业价值,在临床各个阶段层层筛选
,确保高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重点投入、快速上市,实现临床投入的商业回报。同时
,全盘思考,通盘衡量,利用公司研发管线丰富的优势,打好联合/序贯用药的管线
协同组合拳,完善产品迭代的中长期规划,实现具有恒瑞特色的差异化创新。 
       2.高素质与高绩效的研发团队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规模化、专业化、能力全
面的研发团队,在多个疾病研发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优势。公司先后在连云港、上海、苏州、成都、厦门、济南、广州、北京、美国和欧
洲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利用不同地区在医学研究、临床能力、专家学者、创新能力
和创新生态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优势,满足多个疾病领域管线对新分子实体的
发现和开发需求。公司不断加强临床研发部的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保证了临床研发
策略前沿、市场准入时间缩短、执行质量水准提升。研发团队从临床研究、运营、注
册、药物警戒等多个维度主导和支持了国内外近300个临床项目。 
       公司立足创新药研发平台,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是第
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多渠道吸引高端人才,制定多项激励制度保留关键人才,凝
聚国际领军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人才,并持续推进研发管理人才领域专业化、年轻化
;围绕重点治疗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健全与创新人才岗
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备的创新人才梯次结构;同时在保障创新
研发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鼓励创新的管理体系,形成支持大胆探
索、鼓励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培育了激励探索、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
创新文化和氛围,通过充分发挥核心创新人才的才智,引领整体团队的创新能力全面
提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充沛的创新动能。 
       公司围绕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践行“精准管理、降本增效”,推进组
织运营进化,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研发团队积极探索优化提效措施,
坚持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为工作导向,以优化管理流程为前提,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
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提高研发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研发核心
竞争力,确保公司创新药物研发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3.出色的早期研发能力 
       公司的药物研发基于对疾病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的深刻理解,高度关
注最前沿生物医药进展,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公司多年来在药物研发、临床实践中
积累的大量经验,开发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医疗需要的药物。公司在早期布局伊始,
即从患者临床需求出发,利用优势的技术平台,针对重要靶点设计与现有疗法和竞品
形成差异化的创新分子,通过转化医学研究拓展分子的应用价值,持续为患者提供具
有恒瑞特色的优效治疗方案。 
       公司以科技为本,坚持务实做药,注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一方面提高对
创新高端人才的吸引,制定细致完备的方案,提前预估项目风险,不断地提高项目的
成功率与效率,同时坚守长期主义,持续投入资源,耐心专注研发;另一方面在谨慎
的原则下对不同靶点和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全方位布局,为疾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大分子药物方面,公司在原有杂交瘤、噬菌体展示和酵母展示、单B细胞克
隆等抗体筛选平台基础上,不断优化延伸,建立新的纳米抗体免疫库;同时加强抗体
工程平台方面的优化工作,逐步积累了自主优化的筛选方案经验,可满足内部抗体筛
选的需求。同时,公司继续拓展双抗、三抗等多特异性抗体平台,在原有Hot-Ig双抗
平台上,新建了HART-IgG平台,实现更多样化的药物功能。在先导抗体药物分子的基
础上,公司建立了高通量、自动化抗体序列分析和改造平台,对抗体序列进行迭代优
化。在对大量迭代药物进行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评价后,获得有效性、安全性和成
药性都得到初步验证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分子。针对少数得到初步验证的临床前候选药
物分子,公司进一步详细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收集药物在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和毒性信息,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供指导;开发药物临床分析方法,支
持未来临床试验的开展;开发大规模生产工艺,控制药物质量和生产成本。 
       4.卓越的转化医学能力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公司转化医学团队基于对药物机制的深入理解,建立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体内外实验体
系,包括细胞生物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免疫学平台、体内药效平台、IHC平台
、生物信息平台、生物分析平台等。团队从转化医学角度支持靶点立项、早期发现、
药物联用、适应症探索、临床生物标记物探索、伴随诊断开发以及上市后药物的耐药
性机制研究。 
       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深入理解疾病生物学,对公司重点关注的
疾病领域、致病通路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公司在该领域的产品布局、开发、定位提供
策略支持。在IND申报及临床开发阶段,转化医学团队基于靶点机制和内部分子特点
,依托体内外实验平台差异化药物临床开发方向,通过联用策略、适应症选择、安全
窗等突出分子优势,提高临床开发成功率。在配合临床试验开发过程中,转化医学团
队利用内部平台,逐步提高PK、ADA、RO等生物分析方法开发水平,保障了临床检测
方法的质量。转化医学团队从上市及在研药物出发开展耐药研究,对临床中发现的现
象进行基础研究,理解耐药机制,前瞻性地布局产品迭代与下一代药物研发,反馈应
用到早期研发中。同时,转化医学团队与医院合作开展转化探索研究,并主持上市后
药物耐药性的临床研究,例如以吡咯替尼、达尔西利等为出发点,利用多组学分析手
段,通过检测分析治疗前后及耐药后病人的样本,结合PDX、PDO等模型,探索药物耐
药机制,为下一代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5.强大的临床开发能力 
       公司的自主临床研发团队规模庞大,近2000名临床研发专业人才凝心聚力
,共同助力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的临床研发。公司的整体临床研发实力深厚,建立了
涵盖医学科学、临床运营、临床监查、注册事务、临床药理、统计编程、数据管理、
治疗管理、药物安全、医学写作与信息、数字化文档管理等全面专业的临床研发团队
。面对激烈的临床研发竞争环境,公司临床研发团队肩负重任,知难而进,勇于创新
。2023年,公司临床研发团队管理了近300项临床试验,其中有近80项关键注册试验
,临床合作研究中心遍布全国,临床资源覆盖全国400家临床试验机构、1500余个专
业科室,2023年招募全球受试者14000余例。公司通过大体量的临床研究和广泛充分
的合作,在临床试验启动、运营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模优势和效应。在人类遗传办
申报、伦理过会、项目启动、受试者招募入组等多个临床开发环节,各研发职能部门
高效协作,充分调研沟通,以高度的专业敏感性找准限速问题的突破口,精准聚焦,
不断探索提速新手段,各环节达成速度均被视为行业标杆。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
动了现有治疗领域管线产品数量增加,同时使公司的研发管线迅速拓展到呼吸系统疾
病、眼科、核药等其他领域,使公司产品和治疗领域更加多样化,助力实现转型升级
,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临床研发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通过前瞻性设计探索临
床试验创新方案,优化产品临床开发创新路径,不断寻求解决临床研发难题的新思路
和新办法,提高创新产品的临床开发速度及成功率,同时为产品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
坚实的医学循证证据。在临床研究设计和适应症选择上,公司通过临床开发差异化路
径,早期快速高效概念验证,明确最佳开发路径,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研发竞争力
。同时,公司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药开发平台和临床研发系统,以AI+技术赋能新药
研发和临床试验,助力产品和临床开发差异化创新,不断深化新认识、形成新经验,
以临床实践中的锐意创新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目标的新突破。 
       6.丰富且先进的技术平台 
       公司继续以先进平台为驱动,肿瘤慢病双引擎,持续进行创新升级。公司
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分子靶向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孵化基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保障新药发现和临床
开发项目的同时,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新技术平台,例如PROT
AC、分子胶、ADC、双/多特异性抗体、AI分子设计、γδT、耐药、体内药理、分子
动力学、生物信息等,并不断优化和发展,为创新研发和国际化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
。其中,已有11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HER2 ADC产品SHR-A18
11和TROP2 ADC产品SHR-A1921快速进入临床Ⅲ期研究阶段;2个PROTAC分子已处于临
床研究阶段;PD-L1/TGFβ融合蛋白药物SHR-1701快速推进多项临床Ⅲ期研究,新一
代TIGIT/PVRIG双抗已顺利开展临床研究,还有10多个First-in-class/Best-inclass
双/多特异性抗体在研。 
       (二)市场及品牌优势 
       公司坚持“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在抗肿瘤、镇痛麻
醉、代谢、自免等领域建立了专业化的学术队伍,依托专业化医学研究和学术推广,
搭建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传递最新的医药研究成果,支持药物的安全风险管理,
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我国抗肿瘤、镇痛麻醉等药品领域的市场领
跑者。 
       历经多年积累与沉淀,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精干的市场销售团队,销售网络
遍布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各类医院、零售药房、商业公司建立了稳
固、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通过合规发展、提质增效、整合资源,建立起高效协调
与专业互补的全新组织架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公司利用自身产品丰富的优势,实行产品组合策略,销售效率得到有效提
升。在保持现有抗肿瘤药和镇痛麻醉类用药等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拓宽销售领域,重
点围绕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充分展示各类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不断提升专家和患者对公司产品的认
可度,塑造了恒瑞独特的品牌形象,为后续各疾病领域创新药的研发、上市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合规发展,立足生命
科学和民生需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品牌质量,做优“中国制造”,努力实现
高质量发展,在品牌升级中打造新动能。公司已上市及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国内前列,
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大力支持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为专
家学者提供最详实的用药依据及最前沿的医学资讯,在多个治疗领域持续创新发展,
逐步扩大公司在市场中的品牌优势和知名度。 
       (三)质量优势 
       公司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切实促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药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通过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质量目标体系,从整体层面统一
质量要求,逐级分解到各分子公司,直至各级部门,将个人工作与公司质量发展战略
方向相统一;定期将各级质量目标的执行情况逐级上报汇总,在公司整体层面进行统
一评价,及时改进和完善,促进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不断加强先进质量文化
建设,开展质量主题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广泛传播质量量度等
质量管理理念,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公司质量系统建设,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公司建有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分工明确、统一协作的生产体系,依
据中国GMP、美国cGMP、欧盟GMP、ICH等国内外质量管理法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
管理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公司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采用基于科学、基于
风险的原则,综合对标CP、EP、USP等国际药品制造标准,制定了高于法定标准的企
业内控标准,出口产品的控制均要求符合或高于欧盟、美国药典规定标准。为进一步
提升公司质量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国际化战略落实,公司通过建立完善《质
量系统集团化管理章程》等一整套制度文件,促进不同分子公司间质量优势资源互补
和规范化管理,强化协同效应、规模效应与模范效应。 
       公司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从研发、生产
及产品上市等全流程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质管
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落实质量战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有序开展,公司健全了质量目
标监督、风险监控和审计等体系建设,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高效改进,保证药品安
全、有效、质量可控;公司持续完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药品年度报告
管理制度、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及产品质量档案等制度,强化创新药上市管理;公司
还在持续推进质量系统信息化转型,在多个分子公司推广使用QMS/DMS等质量系统信
息化软件,促进质量工作全面增效;公司建立了实验室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全集
团的质控活动,采用多种可量化形式,确保实验室能够持续胜任检测工作,从而保证
结果准确性;公司在提高市场满意度方面不断发力,始终坚持完善市场投诉流程及渠
道建设,通过培训、走访等方式快速响应处理市场事件,持续提高产品的市场满意度
。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整体趋势 
       当前,全球医药行业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在世界人口总量增长、医
药科技不断创新突破、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和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共同推动
下,全球医药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医药市场规模
2022年已达1495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090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需求不断增长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医药市场同样保持着
较高增速,中国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已达230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900亿美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显著高于全球增长率水平。 
       2.市场格局分析 
       从全球格局来看,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医药产业发展和
创新已成为战略制高点,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世界各国均
在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增强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 
       我国人口众多,药品市场绝对体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药品市场
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以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
以医药救助为兜底、医保为基础、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国民
药品消费刚需持续扩大,中国药品总支出已从2014年的1030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的16
30亿美元。根据IQVIA预测,未来5年,受创新药上市数量和纳入医保数量增加驱动,
中国药品总支出将以3.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8年将达到1970亿美元,预
计同期美国药品总支出将达到10100亿美元。 
       除药品总支出外,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支出也在逐年提高,根据Frost&S
ullivan预测,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至2030年将接近16.3万亿元,2021年至2030年的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8%。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未
来提升空间巨大。根据世卫组织全球卫生支出数据库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
支出为671美元,医疗支出占GDP比重为5.38%;同期美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12012美
元,医疗支出占GDP比重达17.36%。 
       从仿创产品结构看,以仿制药为主的化学药品制剂仍占据我国药品市场容
量的主导地位。根据米内网信息,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近七
成。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仿制药价格大幅降低,重复、低端仿制药将逐步
被市场淘汰或被优质产品替代,仿制药市场规模将逐步下降。中国创新药市场覆盖规
模目前较全球创新药市场还有较大差距,根据BCG及EVALUATE PHARMA数据,2021年我
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仅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11%,同期美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占比高达7
9%,差距明显。随着国内创新药的不断获批上市及支持创新政策的逐步落地,预计创
新药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比重将持续提高,我国创新药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从治疗领域看,肿瘤治疗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及肿
瘤免疫疗法成为肿瘤领域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国内肿瘤治疗新药的不断获批,中国肿
瘤药物销量持续稳定增长,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575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2336亿元,
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5866亿元,2026
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9%。除肿瘤领域外,近十年我国慢性病患病数量
快速增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数远远高于国外,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居世界首
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其
中高血压患者人数2.45亿;慢病患者整体规模预计仍将持续增长。目前慢性病的防治
工作已经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加强重大慢性病健
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
慢病医疗卫生支出将从2020年的41006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24799亿元。同时,我
国慢性病处方量占医疗行业全部处方量的比例将在2030年达到90%,慢病管理市场增
长潜力巨大。 
       从细分行业看,生物药凭借其药理活性高、特异性强、疗效及安全性好等
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生物药
已成为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全球及中国生物药市场均保持高速增
长。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832亿美
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203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到1707亿美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5%。 
       在政策、市场、人才、资本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已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
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近年来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与全球相比,中国医药市场在研
发投入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众多大型跨国药
企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到2030年
将增长至3943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2022年,中国医药
研发投入总额为326亿美元,占全球药品研发开支的13.5%,随着药物创新的需求增加
和政策的鼓励加持,预计未来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将逐步增加,到2030年将达到675
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5%,显著高于全球增长率水平。 
       3.政策支持与引导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的战略安排,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
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
点的‘中国药’”。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
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
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全局,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
、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
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多部门先后出台了优先
审评审批、注册分类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多项政策,从
申报IND到临床试验实施,再到上市优先审评和快速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给予创
新药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在全面鼓励创新的政策引导下,我国新药研发取得了很
大进步。但与此同时,行业内靶点选择重复、研发赛道拥挤、研发资源浪费等问题突
出,同质化竞争形势严峻。为有效解决该问题,CDE相继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
(试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实施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患者为
中心的药物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临床指导原则,大大提高了研
发及审评审批门槛,引导企业源头创新、差异化创新,有助于缓解内卷式竞争,推动
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4.竞争与发展趋势 
       目前,国家和地方集中带量采购分层推进,加快仿制药降价速度,企业利
润承压,倒逼中国医药产业寻求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但众多企业争相布局市场需求大
、可跟踪靶点多、临床前研究门槛相对较低的研发领域,造成各类热门药物的赛道拥
挤,同质化竞争激烈。未来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的开发能力将成为企
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新靶标、新技术药物的开发将成为创新药的主流,真正具备创新
能力、具有差异化研发管线的医药企业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优质新药商业化尽
快回收研发成本,使其有资金持续投入新药研发,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优化我国医药
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国内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是必然趋势。虽然中国创新药
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创新成果也开始加速涌现并逐步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但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分量和影响还相对有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医药品出口金额仅360亿美元,海外市场成长空间广阔。当下,中国医药
行业总体水平与美国、欧洲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也存在较大
不确定性,中国医药企业的全球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困难和风险,国家层面需要
持续改善国内创新环境,苦练内功,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和能力,激活创新源头,以提
高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能力。企业层面,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加强
技术创新迭代,通过差异化创新突出产品竞争优势,逐步在海外市场发挥更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国外优秀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授权等方式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
平的差距,全面接轨国际竞争。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坚持“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紧紧围绕“科技
创新”和“国际化”两大战略,秉承“创新、务实、专注、奋进”的价值观,紧跟全
球医药前沿科技,高起点、大投入,致力于服务全球患者。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不仅是公司长期坚持的发展战
略,更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强大引擎。公司始终坚持以资金投入为基础,以人才引领为
支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为导向,以“新、快、特”为主
要宗旨,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持续聚焦靶点前移,加强源头创新。通过深入
了解疾病的特点及其人群差异,持续关注患者端的需求变化,洞察并挖掘未被满足的
临床需求,体现临床价值。一要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完善研发技术平台,原创药研发
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近几年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在20%以上
,为创新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要加强创新人才布局和梯队建设,进一步引进创
新人才,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全面提升创新和复合型
人才储备。要在实战中发展干部、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继续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
机制、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潜能和动力,“不拘一格降
人才”,为创新、国际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全力打造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
人才团队。三要保持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不断丰富和进化研发管线,构建和精进具
有竞争力的研发体系,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正视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领域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学习、追赶过程中做出更好、更具差异化的创新成果,为持续创
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四要重点围绕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
病、感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眼科、肾病等
领域,紧密接轨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成果的全球化销
售。 
       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创新药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行业,在
当前“双循环”背景下,民族创新药产业走向海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优化国际分
工,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也是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具体实践。公司将积极
顺应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国际产业演进的新趋势,加快技术平台建设,不断
提高产品质量,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育高端品牌,开拓全球市场,推
动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打造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具体来说,一是继续以通过欧美认
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剂出口为突破口,强化国产制剂的全球化销售。二是以市场
需求为出发点,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以全球化的视野加强与跨国制药企业的交流
合作,在合作中积极学习先进实践,为最终实现创新药全球化销售积累经验,努力使
公司在新一轮的全球医药竞争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三是要积极落实“引进来,走出
去”的战略,在根据需求引进国外先进创新药品和技术的同时,努力把自己的科研成
果许可给跨国公司,实现“中国+海外”双市场回报。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要顺应新形势变化,继续坚持“创新是灵魂、合规是生命”
的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原则,把“合规、管理、人才”作
为工作主线,加强基础与专业化管理,夯实干部主体责任,引进优才与自我培养并重
,加强绩效考核,加速优胜劣汰,全面提升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个
方面:销售方面,推进销售稳步增长,强化医学与市场双轮驱动,科学规划产品线与
区域布局,完善内部资源整合机制,持续发挥抗肿瘤、镇痛麻醉优势,在代谢、自免
及零售、基层市场快速开辟新赛道,树立新品牌,实现新跨越。一是推进准入工作拓
面提效。不仅聚焦战略医院,更要做到全覆盖,整合资源,全面赋能,全力做好医院
准入工作。二是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销售人员专业化能力建设,快速提升商
业化队伍整体素质;同时重点抓好干部的优胜劣汰,干部要有上有下,员工要有进有
出,实行动态管理。三是要坚持合规发展,提高效率。推进全面合规,完善制度体系
与管理机制,既要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提升管理效率。 
       研发方面,持续贯彻“创新”的核心理念,高效利用研发资源,提升创新
效能,以卓越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品牌价值,推动高质
量创新。一是要梳理现有的研发管线,抓好重点产品和优势产品。重要产品重点推进
,通过定期评估管线,确定产品推进的优先次序,敢于下决心淘汰落后的、重复的产
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未来发展最有利的地方去,使产品更具竞争力。二是产品
开发要贯彻落实“新、快、特”三个要求,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生
命力。围绕“新、快、特”,进一步加强新平台建设,不断建立新技术平台并提升现
有技术平台水平,基于平台开发具有差异化特点、机理创新的分子,尽量避免同质化
竞争;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组合疗法的研究,借助产品管线丰富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特
色。三是要聚焦临床需求,拓展新的疾病治疗领域。在巩固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关
注相对冷门的领域进行研发,构建竞争优势,形成竞争壁垒。 
       国际化方面,国际化是公司多年来坚持的战略方向,也是公司未来实现跨
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司国际化进程要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在立足中国市场的同时
,放眼国际市场。仿制药国际化方面,公司将推动重点产品在欧美日市场的注册获批
和销售,加强其他新兴市场的注册力度,力争公司的海外销售能上一个新台阶。创新
药国际化方面,公司将通过自研、合作、许可引进等多种模式,拓展海外研发边界,
最大化地挖掘产品的全球市场潜力。一方面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搭建全球创
新平台,积极推进高水平创新产品在国内外的同步研发,激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进
一步深化对外战略合作,激发创新潜能,积极与跨国医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行产
品的对外授权或引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力争公司创新药早
日实现海外上市销售,让公司创新产品服务全球患者。 
       质量、安全生产和环保方面,公司将继续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
原则。一是持续整合公司优势资源,重视提高生产供应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进行技
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本增效,释放产能,提升公司竞争力。二是继续加强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利用公司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与业
内领先企业积极合作,提高质量竞争力。三是严格按照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运行,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树牢安全发展观,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标本兼治、从严从实、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
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务必做到重大风险隐患排查见底、
防范治理措施落实到位,真正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持续改善
安全绩效,推动公司安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提倡绿色发展,秉持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低碳管理、循环经济作为本公司发展战略和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运营生态体
系,履行社会责任,追求持续发展,打造绿色药企。 
       组织人才建设方面,继续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以贡献者为本”的
理念,围绕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结合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一支满足持续高质量
创新发展的人才梯队。一是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国际化的创新领
军人才团队,确保公司不断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引进高素质
销售人才,提高销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产品销售能力,为实现销售创新转型提
供人才支持。二是系统开展内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
遇和空间,全面推进各级储备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形成选拔、培养、考核、
任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结合低绩效人员改进制度
、干部退出机制,激发员工潜力。三是建立恒瑞组织竞争优势,通过优化组织架构、
规范岗职位体系、优化人员结构等措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造高效的组织
体系。四是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尊重人才价值,增强员工满意度与归属感。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研发创新风险 
       药品从研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的周期长、环节多,药品研发至上市销
售常常需要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期间任何决策偏差、技术失误都将影响创新成果。
近年来新药审评和监管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出台,国家对于新药开发中各阶段的审评标
准也不断提高。同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同质化竞争环境,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公
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创新靶点前移,也因此会承担更高的研发风险。公司会继
续在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研发创新体系,完善研
发全流程评估机制,秉持审慎原则确定研发立项,引入和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积极
开展对外创新合作,持续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2.行业政策风险 
       医药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近年来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发展变化快速且
复杂。随着“三医联动”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带量采购、医保药品目录
动态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推进,公司药品的及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
。公司将会密切关注行业政策变化,主动适应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也会继续完善创新
体系的建设,持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
置,加大投入,科学立项,有效开发,确保重点研究项目按要求推进、按计划上市,
尽可能降低因政策变化引起的经营风险。 
       3.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医药企业的产品进入国
内速度加快。同时本土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助力下数量增多,医药产业同质化竞争激
烈,公司产品销售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公司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聚焦解决患者
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创新研发,通过更加差异化的布局,逐步巩固并发挥公司药
品的临床价值、社会价值。遵循价值规律,加强对销售团队的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药
品可及性,让中国药品创新成果更好的惠及广大患者。 
       4.质量控制风险 
       药品质量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药品监管机构对生产质量的要求日趋严
格。由于药品的生产环节较多,有可能因原材料、生产、质检、运输、储存、使用等
原因而使公司面临一定的质量控制风险。对此,公司一是将做好研究部门、临床部门
、生产部门、质量部门等各部门的工作衔接,依托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全流程SOP。
二是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新产品工艺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运营质量,
确保各个环节无质量瑕疵。三是通过持续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理念
和方法,加强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持续推进、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5.环境保护风险 
       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及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于污染物排
放管控力度持续加大,公司面临的环保压力和风险逐步增加,有可能需支付更高的环
保费用。公司将一如既往以“追求持续发展,打造绿色药企”为环境保护方针,严格
按照有关环保法规规定,提倡绿色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密
闭化操作方式,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等措施,保证达标排
放。 
       6.不可抗力风险 
       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公司的财产、人员造成损害,影响公司
的正常经营活动。 
       公司不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充分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尽力降
低不可抗力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为公司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